美國有哪些在研的高超聲速武器?戰斗力幾何?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11-05 17:00:27

        高超聲速武器是指飛行速度大于或等于馬赫數5的機動武器。自2000年代初以來,美國一直在積極尋求發展高超音速武器作為其常規全球快速打擊計劃的一部分。面對近年來俄羅斯在高超聲速實戰領域取得的先發優勢,美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五角大樓在連年上調高超聲速武器相關研究預算的同時,積極推進高超聲速武器測試。那么,美國究竟有哪些在研的高超聲速武器?其在高超領域實際戰力幾何?

        空軍:“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

        “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系統,代號AGM-183A,是目前美空軍唯一在研并有望列裝的高超聲速武器項目。2017年3月,美空軍部長基于美軍現實能力差異提出空軍的高超聲速能力需求。2018年8月,五角大樓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訂了總價為4.8億美元的“空射快速響應武器”系統研制合同,AGM-183A的研制工作正式啟動。

        據公開材料顯示, AGM-183A導彈是一種攜帶可分離彈頭的空射滑翔彈道導彈。導彈采用圓柱形彈體,有頭錐和折疊式平尾。彈長約6-6.5米,彈體直徑近1米,發射重量超過兩2噸,射程為800千米。據悉,AGM-183A配備了慣導和衛星制導系統,確保導彈可按所需軌跡飛行,其攜帶的自動駕駛儀令導彈能在飛行中實施機動。

        “空射快速響應武器”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戰術助推滑翔器(TBG)”彈頭。“戰術助推滑翔器(TBG)”是2018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與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聯合研制的高超聲速滑翔武器。TBG彈頭由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加速至高超聲速,最大速度高達20馬赫,可攜帶常規戰斗部或核戰斗部。按照常規導彈800千米發射射程的彈道,戰斗部很難高效突破敵人的防空反導系統。而TBG彈頭具備一系列高超聲速武器的突出優點,憑借高速性和機動能力可以高效突破任何反導系統,而敵人幾乎無法攔截。“空射快速響應武器”的主要優勢也來源于此。

        AGM-183A設計由遠程戰略轟炸機攜帶,目前掛載在B-52H戰略轟炸機上。美國空軍發言人解釋道,使用B-52H轟炸機一方面是考慮到母機投送時的風險成本——使用B1-B或B-2轟炸機投送導彈時被擊落的成本要遠大于B-52H轟炸機;另一方面,以AGM-183A目前的尺寸還無法埋入B-2或B1-B的彈艙內,只能由B-52外掛。使用B-52H轟炸機可以使AGM-183A導彈增加幾千千米的作戰半徑,保證打擊地球上任何地點的目標。一架B-52H轟炸機最多可以攜帶6枚AGM-183A導彈。

        AGM-183A是美軍為戰略航空兵研制航空彈道導彈的又一次嘗試。作為快速響應武器,AGM-183A導彈應當在最短時間內對敵人進行還擊,這一武器或將與戰略航空兵的其他導彈武器一同毀傷敵人的重要目標,甚至將集成包括戰斗轟炸機在內的美空軍各類航空系統,以增大導彈射程、增強系統能力。此外,AGM-183A還是美國高超聲速“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迄今為止,五角大樓分別于2021年4月5日和7月28日對AGM-183A進行了兩次動力飛行試驗,但均以失敗告終。兩次試驗中,第一次導彈未能脫離B-52H轟炸機的掛架,最終隨母機返回地面;第二次導彈在脫離掛架后助推火箭沒有點火,直接砸向了太平洋。即便如此,美國人仍然聲稱取得了“關鍵成功”,因為積累了寶貴數據與經驗。據最新消息,“空射快速響應武器”的首批8枚樣機將在位于美國棕櫚谷的美空軍42號廠房開工建造,預計于年底生產制造完畢。該工廠是隸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著名的臭鼬工廠,能夠實現每年8-12枚ARRW導彈武器的生產。而戰略航空兵則有望于明年列裝首批AGM-183A導彈。

        陸軍:“遠程高超聲速武器(LRHW)”

        “遠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是一種采用陸基機動發射的中程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775公里。LRHW導彈由固體燃料發動機助推器和頂部無動力戰斗部組成,戰斗部是C-HGB雙錐體高超聲速滑翔彈頭。導彈發射后,火箭助推器將錐形滑翔彈頭發射到所需的高度和速度后,滑翔器與助推器分離,以高超音速向目標俯沖。2020年3月19日,美空軍和海軍聯合開展了“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C-HGB彈頭的飛行試驗,此次實驗中C-HGB彈頭射程超過3700公里,并以馬赫數5的速度飛行,導彈成功發射并命中了夸賈林環礁導彈試驗場的一處目標,命中精度小于15厘米(6英寸)。

        “遠程高超音速武器”的顯著特點是其作為高超聲速武器集速度與機動性于一身。高超聲速滑翔器的設計相比傳統的彈道導彈有很高的機動性,不僅得益于彈頭的升力式氣動布局,還緣于使用的發射車比傳統的彈道導彈車輛有更高的機動性。這類武器通常被用來對高價值目標進行快速打擊,因為后者受到防空系統和導彈防御系統的保護,可打擊的時間窗口都很小。此外,美軍在搭載LRHW的TEL拖車上安裝了兩具發射器,這令LRHW的火力持續性能提升了一個檔次。

        美陸軍高超聲速項目負責人表示,美陸軍“遠程高超聲速武器”(LRHW)在2023年投入使用后,將可通過C-17運輸機裝載運輸導彈及配套設施。C-17“環球霸王”是美軍現役運輸能力第二大的戰略運輸機,其貨艙長27米,寬5.5米,高3.6米,最大有效載荷77.5噸,僅次于C-5“銀河”戰略運輸機。C-17“環球霸王”運輸機具有航程遠、運載力強、飛行跑道要求低等特點,使用C-17進行前沿快速部署遠程高超聲速武器是理想的選擇之一。據透露,LRHW發射筒重約1.9噸,導彈重約7.4噸,單架C-17一次可運輸8-10枚LRHW導彈,這幾乎是一個導彈連的需求。不僅如此,美國陸軍希望未來能夠使用陸基遠程高超音速武器為空軍的遠程轟炸機打開空中走廊。

        一是填補了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射程空白。根據之前美俄簽訂的《中導條約》規定,兩國禁止部署射程在500~5500千米之間的陸基核或常規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而美國著名的“潘興II”中程彈道導彈系統和BGM-109陸基“戰斧”巡航導彈被迫先后退役。而現有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使用的短程彈道導彈最遠射程(也是ATACMS的最遠射程)只有300千米。

        二是構成“未來遠程精確火力”打擊項目(LRPF)的重要一環。“未來遠程精確火力”打擊項目是五角大樓為全面提升美陸軍戰術導彈的作戰能力而制定的項目。“遠程高超聲速武器”的加盟使得LRPF的進展有了質的飛躍。屆時美國導彈體系的火力覆蓋射程以及打擊精確能力都將有大幅提升。

        海軍:“中程常規快速打擊武器系統(IRCPS)”

        得益于之前與陸軍、國防部高研究計劃局共同研制的“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彈頭,海軍在其“中程常規快速打擊武器系統”中直接應用了此彈頭,幾乎與遠程高超聲速武器是“異曲同工”。美國海軍的方案是,通過研制可以在潛艇發射的火箭助推器搭載C-HGB“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彈頭,從而實現海上的中等射程高超打擊。

        據報道,被選中搭載海軍高超聲速導彈的是“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弗吉尼亞”級是美海軍新一代多用途核潛艇,具有下潛深度大、航速快、靜音性能好、帶彈量多等優點。最新改進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擁有有12具導彈發射單元,最多可攜帶65枚導彈。利用高超聲速導彈進行高速打擊,將使美海軍有能力在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地球上所有目標。

        據悉,目前“中程常規快速打擊武器系統(IRCPS)”正處于測試改進階段,預計將于2028年形成戰斗力。

        一是美國高超聲速武器的重點發展方向仍然是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式導彈。美國當今的高超聲速武器均為助推-滑翔武器,技術上實現較吸氣式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更容易簡單,其研制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符合當前美國在高超領域的現實狀況和戰略需求,即實現高超導彈武器的從無到有。同時,美空軍也在近日重新啟動了其吸氣式高超聲速武器(HAWC)的研制計劃,旨在制造出可以與俄“鋯石”導彈相媲美的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實現更加強大的高超聲速打擊能力。

        二是美國同樣希望建立高超聲速“三位一體”打擊體系,并注重集成使用時展現的聯合作戰效能,以期消解俄羅斯在相同領域的戰略優勢。2018年5月,美國國會明確要求國防部劃撥資金用于發展陸海空“三位一體”常規高超聲速打擊能力的需求。現代戰爭正在向網絡中心戰體系對抗時代邁進。屆時,美三軍高超聲速武器將實現體系化聯合,在未來復雜的作戰環境中展現出強大的真正的瞬時殺傷能力。

        三是美國三軍發展高超聲速武器將嚴重影響全球戰略平衡。當前世界大國的核威懾平衡主要由戰略核導彈和先進的導彈防御系統組成,而高超聲速武器憑借優異的突防能力能夠對敵方防空反導系統實施精確打擊,實現“破網癱體”。這樣一來,一旦發生核戰爭,美軍第一波次核突襲面臨的防空反導系統攔截風險便被高超武器化為烏有,而對手的“核王牌”也失去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效應。因此,美軍發展高超聲速武器不僅引發了高超軍備競賽,同時也打破了大國之間現有的核平衡,未來的戰略威懾或將由高超聲速武器主導。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軍事

        作者:王? 楠

        關鍵詞: 美國 國有 哪些 高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