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員應具備哪種思維?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1-11-08 10:45:25

        黑格爾認為:“思維是存在的本質,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可以說,思維無處不在,哪里有認識事物的需要,哪里就有思維,思維的高度往往決定了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度。作為直面戰場的指揮員,應具備多種思維方式,而其中不可或缺、實在管用的一種,就是批判性思維。

        何為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思維方式,最早可追溯到蘇格拉底問答式質疑。進入現代后,美國哲學家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維(Reflection Thinking),奠定了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基礎。從詞源上看,“批判的(Critical)”一詞源于希臘文kriticos和kriterion,前者指的是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后者指的是標準,因此,我們可以將“批判的(Critical)”理解為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關于批判性思維,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普遍認為批判性思維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的認識活動,是合理性、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態度。思維技能,是指使用者可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工具、思維方法,體現了使用者認識事物的能力;思維態度,是指使用者具備的理性、客觀、真誠等思維傾向,體現了使用者較高的思維品質。

        (一)反思理性求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要義

        馬克思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并強調:“哲學的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批判性思維,顧名思義重在“批判”,也正是“批判”使得這種思維方式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面對未知事物或者事物的未知面,在基于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批判性思維的使用者能夠在“對還是不對”“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等之間反復質疑,通過批判而全面、準確、客觀地掌握事物,從而更加深刻地探索和接近真理。當然,批判是為了求真,追求事物的“真”是批判性思維的根本目的,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價值所在。正如《學會提問》一書的作者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告誡讀者:“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是要求一個人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評判這些觀點,然后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納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動。”

        (二)獨立多角度思考是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方法

        事實上,在生活、工作以及學習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但囿于學識、專業、閱歷等限制,個體的思考總是具有局限性,也就直接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偏差。更甚的是,個體在認識事物時還會受到自身情感的影響,從而對事物產生了偏見,影響了客觀、真實地認識事物。而批判性思維正是要求使用者站在好與惡的不同位置,對事物展開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獨立認識,從內心質疑自己的觀點,在否定自我認識中實現對事物認識的不斷提升。同時,批判性思維要求使用者堅持獨立思考,也就是在思考時始終堅持自己的標準,從而擯棄外因或外界影響,確保站在不同角度時看待事物的公正公平。

        (三)開放積極包容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態度

        康德認為:“一個人必須具有平靜的心靈才能實現真正的認識。”僅從“批判”字面理解,許多人習慣性地認為這是一種激烈的思維方式,氣氛咄咄逼人,甚至有人將批判與批評、否定乃至吵架劃了等號。當然,這是認識批判性思維的一大誤區。恰恰相反,批判性思維的“批判”不是抬杠、找茬、詭辯,而是誠懇地接受各類觀點,審慎地判斷,并通過使用者的評估、比較、分析、探索等,形成更加深刻的思維成果。僅僅持有、堅持與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觀點并不是批判性思維。事實上,批判性思維對于使用者是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包括使用者應對于事物有基本認識、一定邏輯推理能力、基本的智力等等,而最重要的,是要求使用者具備較高的思維境界,許多哲學家甚至稱之為“思維美德”,而開放積極包容正是這種“思維美德”的集中體現。

        為什么要具備批判性思維?

        從古至今,戰爭總是以一種神秘且恐怖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研究戰爭的理論工作者們無不在對戰爭充滿敬畏,卻又抵不住誘惑地投入戰爭理論研究中。戰爭是什么?如何制勝?戰爭中的人們無法給定標準答案,最后只能歸因于“戰爭迷霧”一以概之。面對戰場,指揮員當然不能被“戰爭迷霧”蒙蔽,必須提升自身的思維質量,用高敵一籌的思維品質來確保實施正確指揮,而強調反思、質疑、求真的批判性思維,自然成為指揮員的最優選擇。

        (一)分析判斷情況的需要

        分析判斷情況,是指揮員受領作戰任務后隨即展開并貫穿作戰全過程的一類思維活動,在作戰中既是指揮員展開各類作戰指揮活動的思維起點,也是其他作戰指揮活動的首要支撐。“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離開正確的分析判斷情況,作戰勝負將徹底脫離指揮員掌握,結果只能由運氣掌握。在戰場上,指揮員通過各種情報渠道,不斷獲取戰場敵情、我情、友鄰等戰場情況,這些情報是真是假、是實是虛,需要指揮員快速、全面地進行分析判斷。面對支離破碎的戰場情報,為了提高分析判斷情況的準確性,指揮員除了借助依靠參謀人員、借助各類信息系統充分論證外,還需要通過自身思考判斷,對各類情報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綜合運用,從而掌握更貼近真實的戰場情況。

        (二)定下作戰決心的需要

        定下作戰決心,是指揮員對作戰目的、作戰行動等做出決定的思維活動,也是指揮員謀略智慧、知識經驗、責任擔當的綜合體現。對于作戰來說,定下作戰決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是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與取得作戰勝利的生動體現。在信息化、乃至未來的智能化戰場上,作戰要素錯綜復雜、作戰節奏大大加快,只有通盤考慮制約作戰勝負的諸多因素,遵循作戰指揮規律,厘清定下作戰決心的邏輯思路,才能定下符合戰爭實際的正確決心并實現作戰勝利。

        (三)處置戰場情況的需要

        處置戰場情況,是指揮員在交戰過程中,面對復雜的戰場情況,迅速做出戰場反應的一種指揮活動,也是對指揮員快速反應能力的巨大考驗。我們知道,交戰是兩股活的力量在戰場上的廝殺,籌劃得再好、沒有敵我實兵的激烈碰撞都不能稱之為交戰,也就不能全面展現指揮員的指揮素質。交戰后,戰場充滿“戰場迷霧”,不確定性急劇增加,指揮員往往沒有過多時間進行思考,在追求指揮時效性的同時將不可避免地忽略指揮準確性,指揮失誤將大大增大,經歷伊拉克戰爭的一些美軍指揮員曾經感慨:“確實沒有時間消化信息,以至于所作出的反應相當部分只是出于本能”。思維的基礎性目標就是預測形勢,越是緊張的時刻越是考驗指揮員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越好的指揮員自然能夠更迅速地把握住戰場關鍵情況,進而做出更適合戰場需要的作戰反應。

        怎么培養批判性思維?

        普通的思維方式自然無法適應這一要求,指揮員必須刀刃向己,對自己來一場思維革命,接受并培養批判性思維,才能在激烈的作戰中始終保持頭腦清醒、思考準確,為作戰勝利增加制勝砝碼。

        (一)批判性思維從日常學習中獲得

        學習是一個人自我提高的首要途徑,也是必要途徑。沒有人可以不用學習,就能夠掌握一個事物。我們對事物展開批判性認識之前,必須對一個事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就如同我們不可能跟一個從未了解過作戰的小孩子談如何指揮打仗。

        面對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指揮員應該學什么?一是哲學。哲學是研究普遍問題、基礎問題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批判性,是指揮員提升思維層次、改善思維品質的重要學習內容。指揮員應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邏輯、推理、綜合等思維方法的學習運用,改造自己的思維習慣,在自己認識自己中自己修正自己、自己實現自己,促進自我認識的不斷升華,為形成批判性思維奠定基礎。二是心理學。作戰是敵我雙方活的對抗,掌握敵方的用兵技巧能使我方在作戰指揮中占據主動、取得勝算。敵方指揮員的心理特點和變化規律,是探尋敵方用兵技巧的關鍵。在作戰指揮中,指揮員應站在敵方指揮員的角度,用敵方指揮員的視角看待作戰進程,按照敵方指揮員的心理變化規律思考如何用兵,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對抗措施。三是前沿科技。當前,世界軍事革命加速,無人化、智能化裝備逐步走入戰場,顛覆性技術也可能應用于作戰并可能決定勝負,這些未知事物容易形成指揮員的認知盲區。面對挑戰,指揮員應無所畏懼地迎接上去,主動站上時代前沿,用批判性思維深入認識技術影響戰術的客觀現實,從前沿科技的機理入手,從作戰指揮的規律入手,從奇正結合的矛盾入手,批判地看待戰場上的先進事物,尋求戰場上的制勝點。

        (二)批判性思維從演訓活動中培養

        思維的培養不是虛無縹緲、觸不可及的空洞守望,不能靠坐井觀天、默默祈禱的“和尚念經”,只有置身于火熱的軍事活動之中,才能使思維擁有活力、具有生命。部隊轟轟烈烈的演訓活動,是指揮員培養批判性思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沃土。一是進入角色演。指揮員在部隊的各類演訓活動中,可能擔負不同種類的任務,也就可能擔任各式各樣的角色,比如:各方向部隊指揮員、各任務部隊指揮員等,這些角色是指揮員模擬實戰環境實施指揮的最好時機,指揮員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不同角色上采取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思維結構,逐漸養成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戰場的習慣。二是盯住弱項訓。弱項是一個人思維中的薄弱環節,而對于指揮員來說,思維的弱項則直接影響指揮員批判性看待某一問題的角度或者事物的一個方面,可能就是關乎戰爭全局的“最短木板”。因此,指揮員要及時補齊在部隊演訓活動中暴露的思維弱項,強化在激烈對抗、壓力巨大的環境下的思維品質錘煉,使自己的思維更加全面、客觀。三是圍繞能力干。實踐出真知。批判性思維強調使用者應在具備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運用。能力越大,對作戰中的各類問題把握得也就越多,自然也就對作戰問題理解、認識得越深刻,思維也就越科學。

        (三)批判性思維從工作生活中獲得

        事實上,思維本身就是一個人知識、閱歷、見解等在個體身上經過長期交互,所形成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思考習慣,與其說它是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如說它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哲學。這種哲學體現在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被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影響。一方面,要在工作生活中形成批判思考習慣。美國哲學家理查德·保羅認為,批判性思維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即:無思維反思意識者、有思維反思意識者、起點中的思維提升者和行進中的思維提升者。推動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不是別的,正是使用者個體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來源于工作實踐,作用于工作實踐。指揮員要從低階的思維開始,在工作實踐中堅持思維反思,不斷推動自身從無思維反思意識者到有思維反思意識者,并最終成長為高階的思維者,進而推動工作走向更高層次。另一方面,要批判地聽取工作生活中的意見建議。我們知道,使用批判性思維需要開放積極寬容的思維態度,也就是要溫和地與周圍的人相處,善于吸取他人的觀點。這些觀點是對批判性思維使用者的思維補充,幫助使用者重構思維,形成新的認知。有的人認為:指揮員對于作戰的結果負全部責任,在作戰過程中需要顯示自身果斷的一面,他人的意見往往是作戰指揮的干擾因素。事實上,批判性思維正是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進行解釋并做出判斷,從而確定是否接受、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意見建議。因此,指揮員應善于在作戰中批判地看待他人的意見建議,全面地認識戰況,從而實施果斷而正確的指揮。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 光明軍事

        作者:朱? 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