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物育種產業創新 鍛造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利劍”

        光明網 2021-11-09 10:15:30

        近日,《“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保護邁上新臺階、運用取得新成效、服務達到新水平、國際合作取得新突破的“四新”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規劃設立了15個專項工程,其中圍繞“加強保護”,提出了植物新品種保護體系建設等6個專項工程。

        以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和全基因組選擇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是發展現代種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日前發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也提出要“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植物新品種,提高授權品種質量”。這些“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植物新品種”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彈藥”,需要在加快研發的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生物育種產業專利導航研究成果》報告,當前全球生物育種領域專利申請量呈上升態勢,近十年來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中國和美國是主要專利申請國,我國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三大種業巨頭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達在專利申請量上優勢明顯。生物育種國內專利申請中,北京、江蘇、廣東、山東排在前列。

        圖片來自新華社

        雖然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育種專利申請國,但生物育種本身的發展短板仍然存在。“首先,生物育種等先進技術利用深度和廣度不足。”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劍鋒舉例說,國外大豆育種已廣泛利用分子輔助選擇等現代育種技術,有效提高了育種效率;而我國大豆育種則基本上是常規育種,在育種效率和對具體性狀的精確改良方面明顯落后。其次,核心技術沒有突破。以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為例,TALEN和CRISPR是基因編輯育種的發展方向,我國雖然在相關技術的應用方面有一定突破,但尚未取得平臺技術的核心專利。

        當前國內育種資源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屬于“小作坊”式的研究。一個小團隊負責整個育種的全過程,力量分散、育種周期長,與國際先進的流水線式育種體系相比,在效率、資源和技術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以完成科研題目為目的的研究機制,以技術為導向的育種思路,以及條塊分級、分散管理,單打獨斗的育種科研體系,導致了育種效率不高、低水平重復,缺乏市場競爭力。而世界種業已進入到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育種4.0時代,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使育種工作實現了由“經驗”向“科學”的轉變。

        所以,目前正處在傳統育種向生物育種轉變期的我國育種產業,要想高質量發展,須加強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和高價值專利創造,創新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強化專利國際化戰略布局,做好生物育種領域關鍵技術的專利布局和發展規劃。通過強化生物育種創新,鍛造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利劍”。(光明網基因科普團隊)

        關鍵詞: 加強 生物 育種 產業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