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加上“網紅效應”的綜合影響,公眾為顏值付費的能力和意愿不斷提升。醫美作為一種“顏值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市場上的新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用醫美來提升顏值本無可厚非,但是由于供需不平衡,“黑醫美”乘虛而入,導致當下醫美行業亂象叢生,疊加“互聯網效應”,造成更多的“美麗陷阱”。許多線下的非法“美容診所”“生活美容作坊”搖身一變成為互聯網平臺上的美容機構,超越范圍經營、違規經營;無孔不入的虛假醫美廣告在互聯網上“滿天飛”,令人真假難辨、防不勝防;甚至通過網絡直播制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相關聯……為了吸引消費者,“黑醫美”可謂花樣百出。
為規范互聯網醫美行業發展,監管必須出重拳。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2021年度重點領域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典型案例(第三批),涉及虛假宣傳醫生資歷、醫療機構資質榮譽;虛假宣傳醫美產品功效、服務療效;通過“刷單炒信”,編造用戶評價、直播帶貨等方式虛構交易、虛假評價。11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嚴厲打擊虛假違法醫療美容廣告。
愈演愈烈的醫美亂象不僅折射出一些人的“容貌焦慮”,也反映了“美育”的狹隘化傾向。蔡元培曾提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可見,社會需要更多元、更豐富的審美體系,不能被“容貌焦慮”綁架。
規范醫美市場營銷宣傳,還要把監管工作持續做細做實,不僅要清除虛假、夸大宣傳等弊病,也要大力整治通過軟文、“種草”筆記等形式進行植入推廣、虛假營銷等變相誤導公眾的亂象。同時,互聯網平臺要“守好門”、“把好關”,一方面通過平臺建立健全內容審核機制,讓網上的“黑醫美”廣告無處遁形;另一方面,通過案例曝光,加大以案釋法力度,提醒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目前,相關部門已出臺多項整治措施,多地也啟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引導醫美行業正規化、規范化發展。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互聯網“美麗陷阱”將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沒市場。武慧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數據保護官成搶手人才
下一篇:工業互聯網讓“制造”變“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