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婦女在搬運小米,這種作物的種植促進了原始泛歐亞語的傳播。圖片來源:Frank Bienewald / Alamy
一粒小米可能孕育了地球上最神秘、最廣泛的語系。
泛歐亞語系有時也被稱為阿爾泰語系,包括西伯利亞、蒙古、中亞,可能還包括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語言。根據迄今為止對亞洲十幾個國家的語言學、考古學和遺傳學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泛歐亞語系起源于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并隨著農業的發展而擴大。相關研究結果11月10日發表于《自然》。
“語言不會自己消失,它們的擴張是因為說這些語言的人在擴散。”未參與該研究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古學家Peter Bellwood表示,農業是語言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于泛歐亞語的起源,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它們是同源的;一些語言學家則認為,古代語言之間的大量借用解釋了為什么從土耳其語到通古斯語中,許多語言的某些聲音、術語和語法特征是共通的;一些研究人員還認為,其起源于大約5000年前中亞的游牧牧民。
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考古學家Martine Robbeets一直認為,泛歐亞語屬于一個語系。為了給這場辯論提供新證據,她與來自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的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和遺傳學家合作,為歐亞大陸各地的語言建立了一個廣泛的語言譜系樹。
研究人員關注“無文化”詞匯,包括一些基本詞匯,如“田野”“豬”和“房子”。利用這些基本術語和已知的歷史語言變化之間的相似性,研究人員重建了一種古老的語言——原始泛歐亞語。其譜系可以追溯到大約9200年前,并顯示出幾十個與種植和收獲小米有關的單詞的共同起源。Robbeets說:“這告訴我們,原始泛歐亞語的使用者可能是專注于種植小米的農民。”
接下來,考古學家研究了中亞和東亞255個遺址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追溯到8500年至2000年前。之前研究發現,完全馴化的小米至少在6000年前就出現在中國的遼河流域。研究人員追蹤了附近遺址在陶器風格、埋葬風格和使用同一種馴化植物方面的相似之處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聚集在一起的。它們隨著這些“文化包”的傳播離開了遼河流域,并與其他文化發生了分化和融合。這種傳播與假設的原始泛歐亞語的發展大致相符。
最后,遺傳學家分析了9000年至300年前的23個人的DNA,這些人生活在現在的西伯利亞、蒙古、中國、韓國、日本。他們使用計算機算法預測這些人彼此之間以及與2000個現代人之間的關系。
這些證據表明,現在說日語、朝鮮語、通古斯語、蒙古語和突厥語的人有一個共同祖先——大約9000年前生活在中國遼河流域的農民。
Robbeets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農民越來越擅長種植小米,人口也隨之增加,并把他們的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最終,傳播語言的人口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群體融合,發展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但仍然保留著可識別的語言“支柱”。(辛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智能應用助力企業招聘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