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黑化肥揮發會發灰”這句繞口令,你是否會產生聯想?如果產生了復制粘貼的沖動,那么你很可能是一名潛在的“剁手買家”。“雙11”期間,不少消費者為了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商品,不得不復制一些面目可疑、不易識別的“火星文”,平臺間能否更加開放再次引起關注。
今年7月,工信部啟動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整治重點之一便是“屏蔽網址鏈接”。監管部門明確表示,“保障合法的網址鏈接能被正常訪問,是互聯網發展的基本要求。無正當理由限制網址鏈接的識別、解析、正常訪問,影響了用戶體驗,也損害了用戶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
平臺對分享和打開其他平臺的網址設置技術壁壘,形成了阻礙互聯網互聯互通的藩籬。用戶不得不通過分享圖片、口令的方式在不同平臺傳播鏈接,如果分享方不作提示,接收方可能誤解為是“病毒”或“亂碼”。
多年前的“火星文”亞文化是互聯網交流的獨特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互聯網通達性的一種體現,而今天的“火星文”則是平臺之間相互阻隔的產物。用戶體驗在這一番番技術“割據”中不斷降低,要想在某一軟件上直接點開來自其他軟件分享的鏈接,就需要額外操作,復制鏈接、口令之后再在其他應用或瀏覽器上打開。
其實,在不同平臺間實現互通并非難事,相反,完全的技術阻斷難以實現。各家平臺發揮創造力,探索出不少繞過其他平臺“藩籬”的方式。比如,復制“火星文”也可以達到分享的目的。但是,這種“繞圈子”的分享給用戶增加了許多麻煩,不僅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還使信息的傳播效率打了折扣,削弱了互聯網的通達性、便捷性。
有些平臺在自我辯護時表示,這為了保障用戶數據安全或改善平臺生態的舉措。誠然,過度的營銷廣告需要打擊治理,一些有害鏈接可能竊取用戶隱私,但因此“一刀切”地將所有鏈接阻隔在外,不過是為排除、限制市場競爭找借口。
不同平臺之間通過技術手段實施排他性競爭,若任由其發展,難免削弱互聯網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社會創新所應發揮的作用。只有拆掉大平臺之間的藩籬,一些具有新思維、真創意的中小企業,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公平環境。解決這些問題,最終才能讓用戶感受到互聯網的“互聯互通”。
今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布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其中明確提出:要求平臺內經營者在競爭性平臺間進行“二選一”,可以作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考慮因素。隨著相關治理步步推進,電商平臺“二選一”逐漸解綁,我們能夠從中看到監管部門推進互聯網行業生態環境整治的決心。
在以安全為底線的前提下,平臺進一步打開“藩籬”,扎扎實實推動互聯互通,也許會減少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但也能因此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與創新空間。
陳雅婧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