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邊剛賣完糧,那邊糧款就到賬了。”今年秋收季,安徽定遠縣王橋鄉種糧大戶王武發,在將糧食賣給中糧后快速收到賣糧款,高興地說。
秋糧是全年糧食收購大頭,作為我國最大的糧食市場化經營企業,中糧集團針對農民長期面臨的現實,以及今年疫情、災情的特殊環境,積極創新技術手段和經營模式,破解農民最關心的賣糧、減損難題。
“糧出手,錢到賬”
種糧大戶王武發之所以能如此快地收到賣糧款,因為他使用了中糧開發的“糧閃付”數字售糧系統。
對于像王武發這樣的農戶來講,往往打糧食容易,但要賣出好價錢,還得快速、實打實地收回賣糧款,總是一波三折,困難重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糧的對策是采用數字化手段,“糧閃付”數字售糧系統就是其中一項成果。
據悉,“糧閃付”由中糧聯合中國農業銀行在收購庫點推出。運用該系統,糧食收購過程中的入庫數量、結算金額、售糧人姓名及銀行卡信息等可自動傳遞至結算系統內,進行實時審核與付款。使用該系統,農民結算糧款的周期從原有的0.5-1.5天,縮短到了幾秒,最快時僅用時4秒。
使用“糧閃付”之后,以往賣糧結算效率低、“人情糧”、“打白條”等問題迎刃而解,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賣糧難題也得到有效解決,農民賣糧變得更輕松、更快捷。
截至11月7日,今年僅中糧旗下中糧貿易華中公司通過“糧閃付”就累計支付農戶賣糧款1萬筆,涉及金額6億元。
目前,中糧“糧閃付”數字售糧系統已在全國范圍推廣,通過現代化信息手段創新,為破解農民“賣糧難”、保障農民利益,摸索出了新路子。
干濕結合,優糧優儲
走進中糧在承德的儲糧工廠,馬上會看到,高和直徑均約1米的高濕玉米裹包白色圓柱體,碼放得整整齊齊。柱體底端有一層隔板,可避免著地受潮。
這是中糧在秋糧收購過程中,為做好節糧減損而改進的儲糧模式。
數據顯示,我國農戶每年階段性儲存糧食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但由于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等原因,每年糧食損失比例達8%左右,約在400億斤以上。
高濕玉米裹包業務,既可以減少玉米的曬干或烘干環節,有效減輕集中存放造成的人工和機械、場地壓力,還可以大大提升糧食的保質保鮮儲存水平,成為中糧存儲糧食的亮點舉措。
為了對收購的糧食進行裹包存儲,中糧在收購過程中及時組織聯系裹包加工商,并協調租用高濕玉米裹包加工機械設備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確保了玉米的優糧優儲,得到了當地農民和下游客戶的一致認可。
與此同時,面對今年我國部分地區持續降水,極易造成糧食發霉變質等迫切問題,中糧及時采取幫扶措施,尤其對不具備存放糧食條件的農戶,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收購方案,通過積極協調周邊烘干塔、對回收糧源進行直接烘干入庫等,有效確保了糧食質量安全,幫助農戶減少了損失。
依托“糧食銀行”并向農戶提供“代烘干、代保管”的“雙代”服務,也是中糧解決農民儲糧難題的重要舉措。 “糧食銀行”作為中糧長期搭建的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將農民“存糧在家”變為“存糧到庫”模式,既有效減少了糧食損失,每公頃還可幫助農戶增收1500元以上。(永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