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楊曦)11月18日,“2021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以線上形式在北京開幕。
會上,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宇航員、企業家、教育家、金融家等,圍繞空間領域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在線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對話,共同探討空間技術和平利用。
大會聯合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讓·米歇爾·康坦在會上表示,在全球應對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召開此次研討會恰逢其時,意義重大。這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后,全球首個專題研討空間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
“綠色空間”主題備受關注
圍繞當前世界熱點與關切,本屆研討會聚焦綠色空間、和平利用空間技術應對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吳燕生在致辭中表示,中外與會嘉賓就氣候變化這一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進行研討,推動空間技術產學研融合,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期待與會專家匯聚思想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的力量。
“太空技術不僅造福人類健康,還包括宇宙和環境。”大會執行主席、國際和平聯盟(太空)執行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王天怡表示,“綠色空間”既是本屆大會新增的核心議題,也是響應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實際舉措。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在致辭中表示,自2018年首屆大會舉辦以來,每一屆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參會人員利用這個平臺,共同探討空間技術和平利用促進綠色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悉,大會閉幕時將發布《空間技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倡議書》。
“太空健康”研討更加務實
空間技術應用于人類健康,是歷屆研討會的重點。今年受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有關太空健康的話題顯然更加重要,研討也更加務實深入。
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學部主席、北京理工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玉林表示,本屆大會上,來自中國、俄羅斯、德國、瑞士等國的航空醫學家,將重點就微流控芯片與生物制造技術、空間心臟技術、空間食品生產安全技術、生物制造與空間3D打印技術等內容進行專題發言,同時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人類健康應用組織線上圓桌討論。
美國航天基金會高級副總裁史蒂夫·艾森哈特表示,創新正在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以及我們應對最緊迫挑戰的手段。科學家們用他們的智慧、用空間技術的力量幫助我們應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全球性挑戰,守護人類健康。
“產學研”融合發展推進空間技術產業化
據悉,大會主辦方已與國際宇航科學院簽署協議,創建國際太空創新研究院,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先進的、有潛力的空間技術轉化為產業實體,并將從本屆大會開始建立“空間科技應用與轉換創新明星企業與項目評選平臺”。
歐盟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易思樂認為,中小企業是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中堅力量。大會開幕式上,中國電子商會、歐盟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關村領創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聯盟、英國科學技術設施理事會等有關負責人,圍繞中小企業在空間技術和相關民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機遇及其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行了專題討論。
據了解,國際太空創新研究院將在大會期間宣布設立“金融街盈谷研究院暨青年金融家俱樂部”。(楊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減稅降費助力打造“中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