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遷徙歷史獲揭示

        中國科學報 2021-11-24 17:45:30

        并角犀屬頭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并角犀屬腳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亞洲地球科學:X》在線發表,該研究報道了發現自山東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層的矮腳犀族骨架化石,對其演化遷徙歷史提出了新的假設。

        矮腳犀族是真犀科內僅有的小型化犀類,至晚中新世類群頭骨和腳骨均達到較高的特化水平,在大型哺乳動物中是較為少見的演化現象。

        山東山旺盆地出產化石的地層時代為早中新世時期,化石完整而精美,不僅有植物的葉片化石,還有魚類、蛙類、鱷類和哺乳類等脊椎動物的骨架化石。犀類研究最早是楊鐘健先生于1937年根據部分骨架材料命名的細近無角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王伴月于1965年注意到該地點可能有另外一類犀牛,但限于材料較少,暫時將其放入近無角犀屬,命名為山旺近無角犀。

        本次研究中新的骨架化石詮釋了山旺種的形態特點,尤其是大的上下門齒,鼻端發育角座,前后腳骨粗壯。鄧濤團隊據此對山旺種進行修訂,將其歸入矮腳犀類的并角犀屬(Diaceratherium)。

        并角犀最早的化石記錄產于法國晚漸新世地層,歐洲也是該屬化石最豐富的地區,而亞洲僅在中亞哈薩克斯坦的早中新世地層有發現。

        該研究報道的山旺盆地的骨架化石,將該屬的分布范圍擴展到東亞,也揭示了其在晚漸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間與眾不同的演化遷徙歷史。在對比同時代犀類的地史分布后發現,大部分亞洲與歐洲共有的屬種在南亞和東南亞都有發現,即它們的遷徙途徑青藏高原的南緣。

        但是,并角犀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層的缺失表明,其從歐洲到東亞的遷徙路線更有可能是途徑中亞哈薩克坦地區,即從青藏高原的北緣通過,為研究漸新世到中新世過渡期間哺乳動物的演化遷徙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說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對動物地理區系的演化發展產生了顯著且重大的影響。

        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資金資助。(崔雪芹)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jaesx.2021.100074

        關鍵詞: 盆地 角犀 及其 演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