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 惡變代謝調控機制被發現

        科技日報 2021-11-26 17:12:31

        記者11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健康所楊武林研究員課題組在腫瘤發生機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促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生惡性轉變的代謝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國際生物科學雜志》上。

        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肝臟病理改變,是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脂肪肝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由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正逐漸成為脂肪肝的主要形式。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進展有多個階段,其中NASH階段是疾病不良發展的關鍵階段,可直接進展為肝癌。

        課題組科研人員從模擬人脂肪肝演化的STAM小鼠模型出發,對病變各階段的基因表達模式和基因變異進行分析,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階段發生了致癌信號的廣泛激活,同時伴隨有調控脂肪酸代謝的信號軸的特異上調。二者協同作用將利于腫瘤起始細胞的發生,促進惡性轉變。通過體內實驗表明,對LPL/FABP4/CPT1信號軸的抑制能有效延緩STAM小鼠的肝腫瘤生長。細胞試驗顯示靶向代謝軸的抑制劑可以顯著降低肝癌干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

        這項研究提示脂肪酸代謝信號軸的激活是肝癌起始細胞形成和維持的重要因素,而靶向此信號軸可能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相關肝細胞癌的預防提供一個潛在方向。這項研究也提示了脂蛋白脂肪酶LPL分子抑制劑,如減肥藥Orlistat在癌癥預防中的潛在作用。(記者吳長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