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制百余品種技術 覆蓋過半中國麥田

        科技日報 2021-12-09 11:08:18

        被稱為小麥“癌癥”的赤霉病是極具毀滅性的真菌病害。在歷經20年持續攻關之后,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了小麥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定位、克隆及抗病分子機制解析,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前不久,該研究作為封面文章登上了國際權威期刊《科學》主刊,還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

        山東農業大學以農學起家,因小麥聞名??萍既請笥浾呓赵诖瞬稍L時了解到:在這里,像孔令讓一樣的小麥科研人還有很多。

        他們緊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堅持基礎研究“頂天”、應用研究“立地”原則,緊緊圍繞黃淮麥區小麥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常年埋頭于一線搞科研,孕育出一個個高質量成果。

        老師是院士,學生也是院士,師生接力破解小麥增產難題

        作為中國現代小麥栽培學的奠基人,余松烈院士生前在山農大工作了近70年。

        他研究創立的小麥產量發展三階段理論、冬小麥精播和寬幅精播高產栽培理論及栽培技術,惠及5億多畝麥田,累計增產小麥400多億斤。余松烈院士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教授,在山農大握緊了老師的“接力棒”,獲得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率團隊創制了小麥氮肥后移高產栽培技術、小麥深松少免耕鎮壓栽培技術、小麥測墑補灌節水栽培技術等,近幾年來推廣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斤。兩位院士的成果覆蓋了我國小麥總種植面積的一半左右。

        小麥育種一直是山農大的優勢。這里曾選育出100余個小麥新品種,在糧食增產中交出“山農答卷”。

        李晴祺教授帶領團隊創造出“矮孟?!毙←湽追N質,據此育成了32個經國家級或省級審定的小麥品種、78個優良新品系、96份衍生資源。他們育成的品種(系)累計推廣4億多畝,增產小麥300多億斤。1997年,其成果斬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黃淮麥區是我國第一大麥區,也是山農大科研人的“實驗室”。

        2019年、2020年麥收時節,趙檀芳教授培育的“山農28”,李斯深教授培育的“山農29”“山農30”小麥品種,兩年三破冬小麥全國單產紀錄。

        目前,李斯深正在圍繞“山農29”“山農30”兩個品種開展拓展攻關。他告訴記者:“不僅這兩個品種還有潛力可挖,我們還在繼續培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p>

        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王振林教授是余松烈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40年來,他始終在從事良種良法配套的理論研究,帶領團隊創制了“秸稈還田與兩旋一深耕作”相配套的地力培肥技術和“增群體、抗倒伏、增穂重”的高產超高產栽培技術。他說,山農大人在小麥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育種與栽培緊密結合了起來,推動實現了小麥大面積高產穩產。

        沒有辜負前輩交給我們的擔子,冷板凳沒有白坐

        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作物,小麥是神奇的。

        小小一粒小麥,經過加工之后,變成了饅頭、面包、面條、餃子……一粒小麥的“七十二變”讓人驚嘆。但很多人不知道,存在于小麥身上“好吃與豐產難以兼得”的矛盾一直未被攻克。

        但在山農大,科學家們想盡辦法破解這一難題。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山農大便著手高蛋白小麥品種的選育研究。張忠義、梁作勤、田紀春等育種專家選育出的小麥品種PH82-2-2,是我國自主培育的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優質面包小麥品種,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2年又育成了國內第一個高白度品質饅頭新品種“山農優麥3號”,比國家禁用面粉增白劑提前了10年。

        2000年以后,作為山東省良種工程小麥首席專家,田紀春帶領省“超級小麥”育種團隊育成了65個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10億余畝,增產小麥360億斤。

        其中“多抗廣適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山農20及其選育技術”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時,站在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田紀春百感交集:“沒有辜負前輩科學家交給我的擔子,這些年的冷板凳沒有白坐。”

        當前,綠色優質和功能性小麥品種是全世界小麥育種的新趨勢。

        早在20年前,田紀春就前瞻性地判斷出這一育種趨勢。如今,他已培育并審定“山農26”“山農111”“山農102”“山農糯麥1號”等小麥新品種,開創了國內綠色小麥育種和健康品質改良的先例。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田紀春教授退而不休,依然忙碌在科研一線。在創造了全國特殊用途小麥單產最高紀錄之后,他又育成并審定通過了“山農藍麥1號”“山農101”“山農981”等多個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

        一代又一代接力,我們的夢想就是培育出最好的小麥

        “我就是個農民。”這是余松烈院士常常提到的一句話。

        他說,只有常常走到田間地頭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正因為此,他被人們稱為“生活在農田里的院士”。

        “來自農民,回饋農業,報答國家?!边@種發自肺腑的樸素情感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山農大人的內心。他們用實際行動捍衛著“中國碗、中國糧、中國種”的宏偉夢想,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著山農大力量。

        如今,于振文院士帶領小麥栽培育種團隊,把前輩“科技報國、服務三農”的精神發揚光大,圍繞糧食安全持續科研攻關。

        王宏偉、鮑印廣、石玉等一大批年輕科研人已成長為小麥專家,培養著一批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付道林教授團隊接過孫蘭珍教授的“接力棒”,歷經8年潛心探索,成功克隆“國寶級”雄性小麥不育基因,為實現小麥等作物的雜交制種創造了條件。

        如今,山農大已連續4年招收公費農科生,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讓一代代“新農人”真正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

        “我的夢想就是培育出最好的小麥!”站在小麥試驗田里,首屆公費農科生丁浩躊躇滿志。在這個與小麥結下不解之緣的校園里,“后浪”們傳承著前輩們的精神,學習著最新的知識,懷揣著家國夢想,不斷前進。(記者王延斌 通訊員 王 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