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曉嘉在不斷“走出去”和“引進來”中,將前沿科研思想和科技成果送到部隊,又將部隊問題需求帶回學校反哺教學科研,只為離實戰近一點,再近一點。
前不久,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研究員相曉嘉來到某戰區,講了一堂關于智能無人作戰的課程,700多人在線上線下同時聽課。
“一體化聯合作戰中,無人系統就像在空地海天中布下的天羅地網,不僅可以擋住槍林彈雨,還可以精確打擊目標……”相曉嘉的講課內容豐富多彩,雖然課程長達2個小時,但官兵們聽完仍感覺意猶未盡,戰區領導也對這次授課贊不絕口。
為了讓這堂課含金量十足,相曉嘉著實費了一番心思,提前一周就開始了解需求、搜集資料、制定課程規劃、制作解析圖……2個小時的課程,他硬是足足準備了200頁的素材,只為“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能更貼近基層官兵。
教學科研服務部隊戰力提升
“叮……”教研室的辦公電話再次響起。授課剛剛歸來,相曉嘉又接到了某基地的授課邀請,每周只能在長沙的工作單位呆兩天,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這已經成為他的工作常態。
而在他看來,自己就是一名使者,在不斷“走出去”和“引進來”中,將前沿科研思想和科技成果送到部隊,又將部隊問題需求帶回學校反哺教學科研,而這一切只為離實戰近一點,再近一點。正如他自己所說:“縮短從課堂、實驗室到演訓一線的距離,我們一直在路上。”
除了高科技專業知識,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的科研成果——無人蜂群也作為一道“硬菜”,加入一線部隊演練中。
去年,相曉嘉所在團隊研發的無人蜂群,與某雷達部隊聯合開展探測試驗時,雷達對蜂群毫無反應,暴露出要地存在防空漏洞。這次試驗讓部隊恍然大悟:在全新作戰模式下,常規防護手段急需升級。演練結束后,該單位立即將演習情況上報。
“是我們的科研成果,為部隊提升實戰化能力提供了有益思路。”相曉嘉說。
如何將院校科研優勢轉化為部隊實戰優勢,是相曉嘉和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學院“服務備戰打仗,緊貼部隊需求發展軍事智能”思想的引領下,相曉嘉還把學院創辦的“無人作戰研修班”課程體系清單交給了授課部隊。“你們對哪些課感興趣,我們就送課上門。”他說。
每一次授課,都如同一次播種。近年來,他們將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播撒在基層部隊所在的海島、戈壁、高原……
把基層實踐經驗帶回課堂
“服務部隊戰斗力提升,把部隊的實際問題、發展態勢,實踐經驗帶回學校,帶到學員中間,這是軍校教員應當履行的義務之一。”對于教學科研雙肩挑的相曉嘉來說,“走出去”正好“無縫對接”教學科研工作。
一次,授課之余與基層部隊的畢業學員交流座談時,相曉嘉發現,學員從課堂上學到的是無形知識,剛下部隊面對演訓場上的有形裝備,他們往往“摸不著頭腦”。回校后,他將問題一一收集整理,重新修改優化本科課程“無人機任務規劃”的課件。
一次“航線規劃”的實踐課上,學員們使用自己設計的規劃算法進行航線計算。而相曉嘉卻有意參考部隊的防御模式,為任務區域布下了“天羅地網”式的各類防御。沒有及時調整搜索策略的學員們,讓無人機一頭沖進了防御圈……“在戰場上,你們的無人機已經被摧毀了。”相曉嘉對學員們說。
雖然不能將實際的武器裝備帶入課堂,但以這種“身臨其境”的實踐課方式切入課程,也能讓學員更深入了解無人機作戰運用方法。
“課堂教學不能脫離實際,作為未來的一線帶兵人,學員既要通曉科技原理,也要學會緊貼實戰。”相曉嘉說。
在學校組織的課程評價考核中,相曉嘉的課程多次被評為優秀,“不僅因為他的課程有科技味,更因為他總能從一線部隊抓來‘活魚’,讓課堂更接近備戰演訓現場。”學員們評價道。
張 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