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全球第一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6萬多臺設備、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電纜,上千人的研發設計團隊、近20萬人先后參與……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華龍一號”實現了包括邢繼在內的眾多核電工作者的夢想。1990年,當邢繼來到我國引進的第一個先進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現場技術部工作時,國內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還跟不上。“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建設中國人自己的核電站?”這是邢繼當時提出的問題,他用30年的時間去尋找答案。
通過不懈努力,邢繼從核電研發設計的“門外漢”變成了專家。在大亞灣3年,他解決了3000多個難題。
從大亞灣核電站,到嶺澳一期,再到嶺澳二期,我國在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自主化設計上實現了“三級跳”,邢繼參與了大部分項目。然而在邢繼心中,實現自主研發“百萬千瓦級大型先進壓水堆”才是自己追求的目標。
2009年1月,一場關于核電型號方案的專題會,已僵持了兩個小時,專家們各執一詞。身為總設計師的邢繼經過縝密思考說:“我建議采用雙層安全殼。這雖然有挑戰,卻是一個更高的目標。做技術,要做就做最好的。”
在“華龍一號”研發過程中,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邢繼認為:“多年來,我國雖然引進、吸收、消化了國際上先進的核電技術,但是自主研發的這條路必須要堅定地走。”
堆芯設計特別是燃料元件設計制造技術,要有自主知識產權。邢繼帶領“華龍一號”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
“以安全殼為例,我們的研發團隊從理論開始研究,每一次試驗都要經過好幾天、上百個小時,不能停、連軸轉。”邢繼說,“作為一名核電工作者,就是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核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2015年5月,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核島澆灌第一罐混凝土,凝聚了幾代中國核電建設者智慧和心血的“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正式開工建設。5年多來,差不多每隔兩周,邢繼都會來到福清核電基地,查看施工進度。每次到了現場,他都會認真記錄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優化改進的事項。
因為掌握了自主技術,遇到問題的時候,邢繼帶領團隊第一時間去解決問題,“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創造了設計變更平均處理周期僅1.5天的奇跡。“從‘華龍一號’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們要不斷突破舒適區,持續改進、持續創新。”這是邢繼對團隊的要求。
有一年春節,邢繼和同事們守在施工現場,現場來了很多家屬,他的妻子也帶著兒子前來探望。后來,兒子在作文中寫道:“自己為爸爸‘感到自豪’。”邢繼后來對兒子說:“大家天天都要用電的,我們做的這個工作,就是為了把安全的電送到千家萬戶。”記者 谷業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長春:讓秸稈全域禁燒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