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波 張文濤 王昊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指特定區域內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的所有最終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在反映生態保護成效方面發揮著類似國內生產總值(GDP)在經濟領域的重要作用。
但是GEP核算目前在核算范圍、核算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還難以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GEP核算應充分借鑒GDP核算體系發展的經驗與做法,建立由地方自主開展的可重復、可比較、可應用的業務化核算體系,推動GEP核算結果進項目、進決策、進規劃、進考核,使GEP成為國家或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的風向標,成為與GDP同等重要的“指揮棒”。
GEP核算目前存在的問題
作為與GDP相對應的一個指標,GEP是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GEP核算一直是生態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國內外已經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GEP核算目前仍存在諸多技術難點,導致GEP無法像GDP一樣核算,尚難以成為深入指導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政策工具。
一是GEP核算范圍的認識不統一。生態系統服務的類型繁多、屬性特征差異巨大,造成學術界對生態系統服務概念內涵認識不統一。雖然目前MA(千年生態系統評估)、TEEB(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項目)、IPB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SEEA-EA(環境經濟核算體系試驗性生態系統核算)等國內外認可度較高的核算指標體系在部分指標上已經達成共識,但仍有一些指標體系和核算科目存在較大差異,存在同名不同義、同義不同名的情況。例如氣候調節服務,有的是指生態系統降低氣溫、增加空氣濕度,有的則是指對溫室氣體的調節;再如生態系統對大氣污染物的吸收、過濾和降解等,有的叫空氣凈化服務,有的則稱之為大氣化學成分調節服務。
二是GEP核算方法的專業性過強。目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核算方法主要有生物物理模型法、當量因子法、能值分析法等幾種方法,其中當量因子法可操作性強但結果精確度較低,能值分析法可以克服不同生態產品和服務量綱不統一的問題但基礎理論體系尚存在缺陷,生物物理模型法的精確度高且獲得國內外專家的廣泛認可,是其他所有方法的基礎。然而生物物理模型法的核算過程相當復雜,操作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背景,利用專業的科研工具進行數據處理與結果核算。因此GEP目前只能完全依賴專業的科研機構進行核算,政府非專業人員難以掌握核算方法,當地政府部門無法自主定期開展核算工作。
三是GEP核算結果既有虛高也有虧缺。核算范圍認識不統一、核算方法復雜多樣等原因除了造成不同團隊得到的GEP核算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核算結果準確性也不足,既有虛高也有虧缺。一方面,許多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被遺漏。由于生態系統服務過程機理涉及面廣且種類繁雜,已有的監測體系和方法還不完善,導致生態系統減災、病蟲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海洋固碳等很多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沒有被納入主流核算體系,GEP核算結果被嚴重低估。例如,生態系統減災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之一,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結果表明,由于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過去20年洪水、火災等災害暴發次數顯著增加,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了10倍。另一方面,一些不應納入核算的服務被納入核算。目前一些核算體系的指標中,化石燃料、海水溫室氣體吸收等生態系統服務的發生并沒有生物參與,水源供給、大氣污染凈化、海洋污染凈化和遠洋漁業捕撈等服務的受益區域與其生產區域不一致,洪水調蓄、溫度調節等服務的發生并不是隨時隨地的,而是在某些前提條件滿足后才能得以實現,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核算會造成GEP核算結果存在水分。
綜上所述,目前GEP核算存在核算范圍認識不統一、業務化核算技術缺失等不足,這主要會造成兩個后果:一個是GEP核算結果的精確度與可靠性較低,缺乏社會公認度和市場認可度;另一個是同一區域的核算結果不可重復、不同區域的核算結果不可比較,難以應用于實際操作中。
GEP核算的發展目標與技術方向
GEP核算體系的發展應該是一個長期和近期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應該通過持續不懈的長期努力,不斷改進GEP核算方法,提高核算結果的準確性、科學性與可靠性。另一方面,GEP不可能等著技術體系完全成熟再去應用,應堅持“邊研究、邊應用、邊完善”的推進原則,在短期內盡快解決核算結果的可重復性問題。在系統梳理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建立國際認可的基礎理論框架,在科學的生物物理模型基礎上,構建可操作性強的統計經驗模型,設計一套服務編碼表和統計報表,以《生態系統生產價值(GEP)統計年鑒》的形式定期發布核算結果,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業務化核算體系。
一是建立統一規范的基礎理論框架。鑒于當前在核算指標體系方面還未達成共識,應首先厘清生態產品與生態價值的關系,提出統一、規范GEP核算科目的基本原則,通過廣泛討論形成共識,最后基于篩選原則確定衡量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的指標體系,為同類地區、同類生態系統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科目提供標尺。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評估指標選取隨意、評估結果難以對比分析等問題,奠定生態系統價值業務化核算的理論基礎。
二是建立可復制的統計經驗模型。生物物理模型是所有核算方法的基礎,是統計經驗模型中生產系數和固定參數產生的來源,也是校正統計經驗模型參數的基礎。在生物物理模型核算結果的基礎上,固定模型結構和參數,將其轉化成由生態系統數量、質量、生產系數等變量構成的統計經驗模型。每3年-5年設置一次詳查年,詳查年利用各部門常規業務監測數據、資源清查數據、科研普查數據、野外監測數據、問卷調查數據等各種詳細數據,通過科學的生物物理模型和統計經驗模型同時進行核算。一方面校正生物物理模型的參數,另一方面率定統計經驗模型的生產系數等參數,不斷提高非詳查年GEP業務化核算的準確性。
三是設計一套便于地方操作的編碼系統與統計報表。由于傳統科學模型所需要的數據源復雜多樣,應針對土地利用類型、控制單元、監測點位及各服務功能關鍵參數制定相關的編碼表。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套統計報表,明確數據來源及統計處理方法,使變量數據均來源于當地政府部門的調查監測、資源清查等統計數據。政府工作人員不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使用專業工具的能力,對常規監測和統計數據進行簡單處理之后就可使用,為實現生態系統價值業務化核算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四是建立核算結果的定期發布制度。借鑒GDP的經驗,建立定期發布制度,確定生態系統生產價值業務統計核算流程和結果發布程序,明確各部門職責和任務分工設計,每年以《生態系統生產價值(GEP)統計年鑒》的形式發布核算結果,包括生態資源基本概況、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框架、生態系統存量價值、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投入等內容。這既是對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成果的集成表達,也是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有機補充,可以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黃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中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