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5日電 題:“天使”在鄉間——一個體旅結合振興鄉村的樣本觀察
新華社記者楊金志、何欣榮、楊愷
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聽上去“平平無奇”的一個村名。但是,在浦東乃至上海,如果你問起海沈村,不少人都是一副“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樣子。海沈村,挺“網紅”。
乘坐上海地鐵16號線,惠南東站下,整座車站內處處大幅壁畫,畫滿一年四季的鄉村元素。站前一條河,河上一座橋。走過“心愿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騎行驛站”,各類自行車任您挑選;騎行穿過大片稻田,眼前一座村,就是海沈村。
最近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中,海沈村入選18個體驗社區之一。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樣本,海沈村的振興“密碼”在哪里?
“頂流”鐘天使,海沈代言人
海沈村的得名,據村黨支部書記莊平說,很簡單:“這里離海邊比較近,以前有個大戶人家姓沈。”
如今,海沈村最有名的人,不姓沈,也不姓莊。
歲末年初,記者一行走訪海沈村,有幸碰到這位大名人。
莊書記直接帶我們來到村東頭的一座二層民宅。這是兩屆奧運冠軍鐘天使的家。此時,鐘天使剛剛跟隨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前往香港、澳門交流歸來,正在家中休整。卸下奧運冠軍的光環,她是一個經常挽著父母在村里散步、在超市購物的鄰家姑娘。
鐘天使1991年就出生在這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她搭檔宮金杰,在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競速賽中獲得冠軍;2021年在東京奧運賽場,鐘天使搭檔鮑珊菊,頭戴“火鳳凰”頭盔率先沖過終點,成功衛冕。
鐘天使十多歲就入選運動隊,離開了家鄉。她說,很多年來,自己每年在家中的時間只有一兩周左右,“時間雖然不長,但我還是愿意回來,這里有家的溫暖,有自己的鄉愁”。
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總是讓鐘天使欣喜不已。“村里的變化很大,泥濘小路變成了寬敞平整的柏油路,村里也有了咖啡館、民宿,越來越洋氣了。”鐘天使說,“地鐵的開通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每到周末游客紛至沓來,給整個村子帶來了活躍的氣氛。也許,只有金黃的稻田和清澈的小河沒有變。”
鐘天使家隔壁,以前是一座谷倉,現在被改造成鐘天使榮譽室,這也是村里的“金牌景點”。榮譽室里,獎牌、獎杯琳瑯滿目。吸引人們目光的,還有一封《鐘天使寫給媽媽的信》,信中沒有豪言壯語,而是回顧了一個鄉村女孩在成長過程中,跟媽媽之間的種種溫情瞬間,讀來令人淚目。這封信寫于2017年,鐘天使在里約奧運“功成名就”后,選擇堅持到東京奧運。
作為一名馳騁在場地自行車賽場上的老將,鐘天使想在未來把更多時間投入到自行車運動的普及推廣上。據鐘天使介紹,自奧運會歸來后,她已跟隨上海市體育宣講團走進校園、社區,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好運動的種子。
奧運冠軍淳樸、良好的家風,是海沈村寶貴的“無形資產”。莊書記說,鐘天使是村里人的驕傲,村里孩子的榜樣;而鐘媽媽也一直定期到村里的會客廳,給孩子們講述“鐘媽媽的故事”。
鐘天使成了海沈村的金字招牌。她反復說,自己“非常愿意、非常高興”為家鄉“代言”。
打出“天使牌”,騎行火起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鐘天使,為啥不打“天使牌”?依托奧運冠軍的示范引領作用,近年來,惠南鎮和海沈村積極開發騎行線路,營造騎行文化,開發衍生產品。同時,依靠深厚的“滬鄉文化”歷史積淀,這座“碧水田林、黛瓦人家”的生態村落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隨著人們對綠色出行的日益青睞,自行車騎行正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方式。“低碳環保是時下流行的出行方式,而自行車運動可以很好地滿足這一特點。”鐘天使說,“目前村里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供村民健身,也計劃打造適用于競技的公路自行車道,希望能實現專業競技和健康健身的互融互通,讓騎行的生活理念走深走遠。”
如今,惠南鎮已經設計了“橋北-海沈-遠東”三村聯動的騎行線路,貫通了8公里的騎行道,以海沈為核心,北至遠東村滬南公路、南至橋北村大治河,逐漸形成了“騎跡鄉村·印象惠南”的品牌。
譬如,環浦東騎游大會作為浦東鄉村振興區域化團建聯盟的品牌項目,已連續三年落戶海沈,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騎游愛好者經常回到鄉村,愿意留在鄉村,參與建設鄉村。
吸引騎友們來到海沈的,不僅是碧水藍天的如畫風景,更是親眼一睹奧運冠軍風采的難得機遇。在2021年環浦東騎游大會的開幕式上,鐘天使為騎行愛好者們揭曉了浦東新區鄉村振興騎行游覽推薦路線地圖,并帶領他們一同出發,在騎行中共賞一路風光。
“每年騎游的1000個名額都會在幾分鐘內報滿,已經成為整個浦東乃至上海頗具影響力的民間活動。”上海52單車俱樂部負責人張天浩歷年參與環浦東騎游的組織工作。他說:“騎友們來到海沈,多少有點‘朝拜’的意思。大家參觀鐘天使榮譽室,與鐘天使的家人一同見證奧運奪冠時刻,多有勁啊!”
村里的年輕人,設計出“鐘天使公仔”
在海沈村,有一款文創產品走紅千家萬戶——那就是以鐘天使為原型打造的人物公仔,以及日歷、貼畫等一系列“周邊”。
“我在村里見過天使騎車、見過天使早起跑步,天使就在身邊,不愁找不到靈感。”“90后”胡潘鑫是惠南鎮本地人,也是小有名氣的設計師,負責以鐘天使為原型開發各類文創產品。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結合即將到來的農歷虎年,繪制一個“虎虎有生氣”的卡通“鐘天使”。
胡潘鑫所在的工作室,更像是海沈村內的“全媒體大腦”。在這里工作的年輕人集思廣益,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推廣自己的家鄉,讓海沈成為以騎行文化為品牌的流量磁石。
鄉村老齡化、空心化,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而在海沈,由于體旅結合、文旅結合的興盛,不少跟胡潘鑫一樣的青年人才選擇在此工作。他們大多有過在外求學、工作的經歷,如今選擇回鄉、扎根海沈,看中的不僅是這里的恬靜舒適,更在于它的勃勃生機。
稻田畫、農家樂、鄉村民宿,這些在鄉村振興中已經不稀奇,海沈村也都有。不過,我們行走海沈村,發現這里還有個很獨特的“鄉村CBD”。原來,村里通過對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全面規劃,實現了城鄉創客資源的有效對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集鄉村記憶、鄉村味道、鄉村匠人于一體的工作坊集群——“十二工坊”,也就是“鄉村CBD”。
“鄉村CBD”中,“屋里廂咖啡”的創辦人王馨怡就是一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00后”創客。王馨怡家住與惠南鎮毗鄰的書院鎮,目前是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大一學生。對她而言,創業與學業可以兼顧。“我在周五和周末經營咖啡店,平時由媽媽照看,在完成學業的同時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她說。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村支書莊平說,“村里有鐘天使這個大IP,有許多年輕人一起努力,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海沈村建設得更美好?”(參與采寫:朱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