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1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辦,會上發布了“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和“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
會上,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Chris Elliott圍繞新型蛋白對食品安全與食物摻假的影響作了報告。Chris Elliott指出,回顧過去的十年,隨著植物蛋白市場的不斷擴大,由扁豆、大豆、花生等原料加工的植物蛋白所引發的過敏事件,幾乎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長明顯。未來亟需關注由此帶來的過敏問題。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圍繞國民營養與食品產業健康轉型作了報告。丁鋼強談到,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纖維的“不合理”膳食結構,讓我國居民“背”上了營養不良雙重負擔,大大提升了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病率。
“我國城鄉居民總體膳食質量較低,膳食結構不合理?!倍′搹娛崂砹宋覈用衩媾R的主要營養問題,包括脂肪供能比過高,高鹽、高油攝入普遍存在,肉類品種單一,膳食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比例高,潛在的隱性饑餓等。他建議,要精準評估我國居民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和健康狀況,用營養理念指導健康轉型著力點,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要用科學“加”來提升食品的健康內涵。
食品產業的健康轉型升級,會帶來經濟和健康效益的高回報。食品產業如何實現健康轉型?丁鋼強表示,食品產業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適應消費者營養與健康的需求——營養敏感性產業;堅持科學發展,加大科研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產業適宜技術研發和應用;堅持提升健康內涵,加大營養強化食品的研發;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營養不良雙重負擔的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因地制宜,針對性解決;堅持共建共享,發揮產業引領作用,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促進營養科技成果的轉化。
當天,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一級巡視員白希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陳錚共同發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這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持續第三年開展的活動,為清朗網絡空間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伊利健康科學基金”簽約發布儀式和《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發布儀式于會議同期舉行。(戰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