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元旦剛過,多款新能源汽車新品集中亮相,將在年內陸續交付,佐證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的觀點——“合資車企會在今明年集體發力,2023年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車將進入激烈競爭期”。
近年來,憑借先發優勢,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較快,尤其是2021年以來,一改傳統燃油車時代被合資品牌擠壓的局面,市場滲透率比主流合資品牌高十余倍,集體沖擊中高端細分市場。同時,智己汽車、飛凡汽車、嵐圖汽車、沙龍智行、極氪汽車等新能源品牌亮相,所推出的車型售價均突破30萬元,擺脫了以往自主品牌“低端”的刻板印象。此外,新造車企業的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銷量大漲,紛紛跨過“生死線”。
然而,合資品牌畢竟積累深厚、實力強勁,新能源轉型的后發潛力不可小覷。如部分在國內市場表現不佳的車型在歐洲等海外市場有著不錯的銷量,且不少合資品牌開始加碼新能源汽車,大批車型將在今年量產上市。同時,盡管自主品牌銷量大增,但尚未達到盈利平衡點,根基并不牢固。
除上述因素外,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靴子也于近日落地。這意味著再有不到一年時間,自主品牌將獨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怎么辦?
不進則退,慢進也退。需要明確的是,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全面市場化攻堅期,車企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將成為常態。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將進入陡峭的增長曲線,預計2022年銷量或超550萬輛,較2021年的340萬輛大幅增長,如此規模的市場空間對所有車企均是機會,且是逆轉生死的機會。也就是說,盡管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賽道上半場電動化的競爭中表現還不錯,但并未實現“強起來”。而且,新能源汽車真正決勝負的是下半場智能網聯的競爭,無論對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而言,機會均等,或先發制人、持續領先,或后發先至、逆轉市場。
時間不等人,機會也不等人。自主品牌需盡快“強起來”,運用好雙積分等非補貼政策,發揮輕裝上陣、轉型力度大等優勢,繼續加強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創新,筑強產業鏈,才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中有一較高下的實力,否則難免提前出局。王旭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2022,電力市場這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