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利亞的一座公元前3000年的古城中,一群奇怪的像驢一樣的動物與王室成員埋葬在一起。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動物是“kunga”—— 一種罕見的驢。青銅時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精英們非常珍視它們。然而,其生物學特征仍然是個謎。
近日,一項發表于《科學進展》的研究,對這些骨骼的基因進行了分析,發現這種神秘的動物是雌性家驢和雄性野驢雜交的后代,這使它成為考古記錄中第一種由人工雜交的動物。
公元前3000年,幾種驢和相關動物在近東與中東地區游蕩,其中就包括敘利亞野驢和家驢。直到之后的1000年,馬才在該地區被廣泛使用。因此,在那之前,作為其近親,驢在古老敘利亞王國的農業、運輸和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那個時代的楔形石板記錄了這種罕見的驢——強壯結實的kunga,它們是該地區富人和權貴的最愛。
這些石板描述了人們當時致力于利用兩種不同的馬科動物繁殖kunga的復雜的畜牧業嘗試,但其中并未詳細說明該物種是什么,以及由此產生的后代是否不育。
2006年,當考古學家在阿勒頗以東的遺址挖掘4500年前的皇家墓葬群時,其中一組出土的驢骨顯得極為特殊——它們看起來并不像目前已知的物種。
根據墓穴的位置和驢骨出土的位置,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生物可能就是傳說中的kunga。與其他被簡單扔掉的動物遺骸不同,它們被妥善地單獨埋葬,這在考古記錄中很罕見。
于是,考古學家把這些遺骸帶給了法國雅克莫諾研究所遺傳學家Eva-Maria Geigl和她的合作者,希望他們能對其進行辨認。
經過數千年的烘烤,骨骼中的遺傳物質在敘利亞的沙漠中保存得很差。“這些骨頭就像粉筆一樣。”Geigl說。
因此,研究小組使用了高度靈敏的測序方法分析了遺骸中的DNA,同時也研究了其母系和父系的相關遺傳譜系。他們將可能的kunga DNA與現代馬、家驢和已滅絕的敘利亞野驢等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骨骼特征并非來自單一種類的馬科動物。相反,這種動物是雌性家驢和雄性敘利亞野驢雜交后誕下的第一批后代。
盡管人類在馴化動物時,必須將馴養動物與其野生近親進行多次雜交,但這是第一個記錄在案的半野生半馴化動物。作為馬和驢的雜交種——騾子直到后來才出現,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kunga被埋葬的1000多年后。
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結果體現了青銅時代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技術能力。捕捉野驢并讓其與家驢雜交繁殖后代是很復雜的(敘利亞驢是出了名的暴躁),尤其是要做到楔形文字中所描述的如此大規模的繁育。
與Geigl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雅克莫諾研究所遺傳學家Thierry Grange說,家驢在養育后代的過程中更容易被圈養,因此,敘利亞繁育者選擇家驢作為母本,表明其交配計劃的復雜性。
有專家指出,在此前發掘過的其他遺址中,kunga的骨頭很可能被誤認為是普通驢或其他相關動物的骨頭,現在研究人員終于知道它是什么了,并將對其展開基因測試。(徐銳)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m0218
《中國科學報》 (2022-01-17 第2版 國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電療”植入物有助治療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