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東莞2月13日消息(記者 王雪薇、張勝強)北京冬奧會賽程過半,來自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兒們吸引著全球目光;而在賽場外,同樣也誕生了一只憨態可掬的“頂流”——“冰墩墩”。
這是冬奧會吉祥物歷史上首次使用硅膠外殼,而生產這身“衣服”的正是一家來自東莞的企業。按要求,研發團隊需在24小時內制作出精確模具,并采用熱轉印工藝,克服外殼冰絲帶和冬奧會會徽顯示等問題。
制作精度和效率、材料工藝的迭代缺一不可,這也折射出東莞正在探索的一條新賽道:從原始創新到技術創新,從實驗室到生產車間,如何讓創新鏈和產業鏈實現高效銜接,進而完成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
系列報道【這里是東莞】推出第二篇:《科技向“實”,下一個風口?》
帶上“一雙眼睛”
2022年1月25日,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中心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正式啟動建設。
作為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癌癥治療手段之一,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對于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從實驗室中的裝置,到有可能治愈癌癥的新“利器”,這背后是一臺“超級顯微鏡”的“小試牛刀”。
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該所東莞分部研制出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據悉,該裝置依托的正是在加速器和中子技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散裂中子源。
發布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攝)
在材料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中子散射技術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能研究諸如DNA、蛋白質、飛機材料等內部微觀結構,這也是散裂中子源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原因。
2018年,坐落在東莞大朗鎮,歷經十多年的籌劃、建設、試行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自此,中國成為繼英國、美國和日本之后第四個擁有脈沖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中國的科學家,實現了用自主建設的散裂中子源,帶上“火眼金睛”去探索微觀世界的征程。
中國散裂中子源(央廣網發)
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在內,一大批科學家們深知:“看見”,就是探索未知的強大力量。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注冊用戶超過了3000個,已完成課題600多項;截至2021年11月,已有四臺譜儀投入運行,對我國探索前沿科學問題、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等,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正規劃建設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學城,已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并依此打造世界級科學基礎設施集群;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
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版圖中,這一雙雙“眼睛”讓東莞技術創新活躍度迅速提升:R&D投入強度提升至3.54%,位居廣東第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3.4倍;在全國科創二十強中位列地級市第三……
“我們期待將國家大科學工程的強大科技輻射力,與珠三角強勁的經濟實力結合起來,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作出重大貢獻。”陳和生說。
此“源”非彼“源”
2017年12月,年滿6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剛剛上交了離職報告。但當他聽到廣東提出來要建設省實驗室的消息后,一顆想要做一番事業的心又按耐不住了。
“60歲之后,準備在東莞做一點‘有用的材料’。”一年之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正式成立,成為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四家省實驗室之一。
更讓王恩哥感到感興趣的是,東莞正在打造的“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這一全鏈條創新體系,讓他及身后的科學家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材料實驗室的定位,是要做出產品乃至商品,而不僅僅只是樣品。”
記者見到,在材料實驗室內,一組“酷炫”的銀白色裝置不時閃爍著綠色和紫色的光束。這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實用超導薄膜研究團隊,于2021年研發的“三光束脈沖激光共沉積鍍膜系統”。
三光束脈沖激光共沉積鍍膜系統(央廣網發)
通過技術集成創新,研究團隊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國產部件的設備,并制備出2英寸雙面釔鋇銅氧(YBCO)超導單晶薄膜,打破了國外禁運和技術壟斷。
在團隊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看來,名字雖然沒有“量子”或“智能”等時髦字眼,但團隊有著更重要的初衷,“以應用為目標來做一個中長期項目,推動實現跨越性的進步,帶來應用上的質變。”
在東莞,“源”并不僅僅指散裂中子源,更意味著不再單獨孤立存在的“源頭創新”。
“不以論文論英雄”,讓科研人員集中精力搞攻關;充分信任科學家,“允許用打醬油的錢去買醋”,賦予科學家自主權是東莞近年來不斷營造、努力完善的科創氛圍。
“探索打通從科研到產業化‘最后一公里’的規律,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個目標。”據王恩哥介紹,實驗室已引進創新樣板工廠團隊25個,注冊成立38家產業化公司,注冊資本超過3億元。
創新體系鏈條完備的東莞松山湖(央廣網發)
這還只是東莞以體制創新“解綁”科技創新的“冰山一角”。
作為廣東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更加靈活的經費管理制度、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還在釋放著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截至目前,東莞已集聚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新型研發機構33個,省級工程中心、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5年來分別增長2.5倍、1倍,高企數量預計達7387家,5年來增長2.6倍,總量位居廣東第三。
重塑東莞印象
市場,作為一種經濟學概念,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在東莞,“市場”仿佛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機器產線的轟鳴、車水馬龍的物流,無不提醒著這一點。
這些都匯聚成了我們對于東莞最初的印象,這是一座“停不下來的城市”。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21中國百強鎮中東莞有15個鎮進入名單,超過了廣東省總數的一半;在2021年,東莞32個鎮街GDP更是全部過百億元,超過1.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如同一個個驅動發展的“馬達”。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關鍵連接點的東莞,一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承載著廣深兩大超級城市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對虹吸效應、缺乏足夠的核心競爭力等問題。
那么,如今的東莞,又要如何重塑帶給外界的印象呢?依靠市場的力量,依托大型行業賽道,科技創新不僅迭代了產業的內在生命力,更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城市格局。
以松山湖為例,近10年來,東莞以“一園九鎮”的發展模式推進松山湖高新區建設,打破鎮街“獨自作戰”的做法。
此外,近一年來,東莞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統籌60平方公里連片空間和100萬平米低成本空間,開展全球“揭榜招商”,吸引高新企業……
東莞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布圖(央廣網發)
當下,東莞正在嘗試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更多全新的賽道,并為此準備了充足的產業空間。
“東莞的各類資源都日趨緊張,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傾我所有。”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曾表示,要以此為抓手,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重新找到一條新路子、打造一個新平臺。
未來的風口在哪里?當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將“賭注”放在實體經濟上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早已像是一對“孿生兄弟”被視作東莞發展的新動能。
從數據上看,截至到2021年底,東莞已構建500億元產業基金體系,7個30億元以上項目和97宗“強鏈補鏈”新興產業項目成功落戶;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裝備制造、戰略前沿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行業,分別增長19.7%、21.1%、44%、34.4%。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興產業、數字經濟和消費升級等新風口不斷涌現卻又稍縱即逝的關口,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之時,東莞還在推動著城市和人口的現代化。
在邁上“雙萬”的新起點后,作為全國外來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除了經濟活力外,東莞如何釋放出更多的溫度和吸引力?請留意系列報道《這里是東莞》第三篇:網紅城市是如何煉成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