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至,地氣通,土蘇醒。由南及北、由東向西,甘肅省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備耕時期。
據記者調查,自2020年8月份以來,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等化肥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上漲,而且漲幅忽高忽低,宛如“仰臥起坐”般。
化肥價格的上漲波動,受到了各方關注。近日,記者專程奔赴榆中縣田間地頭調查,欣喜地看到在惠農政策的及時加持下,當地春耕有了“平板支撐”之力。
化肥上漲
雖然從2020年4月化肥價格一直上漲,但從2021年8月開始的價格“仰臥起坐”,依然打了婁江一個措手不及。
按每噸計,尿素從2021年8月的1700元漲到目前的2700元,磷酸二銨從3500元漲到4000元,化肥普漲20%以上。
婁江所在的榆中縣農副產品購銷公司,是全縣最大的農資供應商。公司的農資供應服務著50多萬畝耕地,占到全縣耕地的一半以上。
身為公司“一把手”,婁江深感責任重大。
相較于農民的備耕,婁江的“備耕”早在去年10月就開始了。但從行情來看,依然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2021年8月,一噸尿素只有1700元。當年10月,婁江儲備了200噸時,已經漲到了2300元。“下手晚了”的婁江,一邊緊盯價格曲線,一邊度量進貨數量。11月,以每噸2900元的價格儲備了600噸;今年1月,價格降至2500元又儲備了400噸;2月,價格再次飆升至2700元。
平抑風險
化肥價格“仰臥起坐”般的價格波動,讓農資供應企業的儲銷之舉經營風險增大。婁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將公司經營的100多種產品,按不同的儲備時期、購進價格進行“加權平均”,預計今年春天“只能打個平手”。
有著多年農資購銷經驗的婁江,更為擔憂種植戶“抱頭縮項顧慮多”。
婁江告訴記者,面對化肥價格上漲,農戶的“應對之策”,一般會是少用、次用,甚至不用。本用一袋的現用半袋,應用好肥的改用次肥……少用,肥力不夠,產量減少;次用,不但減產,還會影響地效,對環境造成污染。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婁江說,無論是少用還是次用,說小了,定會影響莊稼收成農民收入,往大了說則關乎糧食安全問題。
政策護“苗”
面對化肥價格高位運行這盤“棋局”,春耕,該怎樣“執子對弈”?
為了確保化肥市場供應,平抑價格,婁江告訴記者,我省供銷系統對化肥主要品種實行了最高限價政策,譬如尿素每噸售價不得超過2850元。“而且要敞開供應,不能惜售。”
一個叫做“春欠秋收”的惠農措施正在榆中縣農副產品購銷公司實施。為緩解種植戶春耕資金困難,婁江所在的公司決定,農戶在購買農資產品時可先賒賬,待秋天豐收后,由公司按市場價收購該農戶作物,扣除欠款后,結算剩余款項。
其實,為確保春耕順利進行,早在2021年12月3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提前下達2022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計劃的通知》就已出臺。
這份文件稱,中央財政提前下達我省2022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計劃26.1254億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占比40%,近三年糧食平均產量占比50%,糧食商品量占比10%。
榆中縣農業農村局科教信息股主任劉明亮告訴記者,根據文件精神,榆中縣早計劃、早安排,確保補貼資金于6月20日春播全面結束前及時足額兌付到戶,特別向糧食生產重點鄉鎮傾斜。還擬在縣級銜接資金中安排50~100萬元用于春小麥擴種補貼,激發群眾種糧積極性。
“為保證春耕春播期間農資供應,平衡化肥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縣里計劃安排3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專門支持供銷系統化肥儲備。”劉明亮說。
惠農政策的賦能,讓春耕有了“平板支撐”之力。(作者:何成軍 馬雪娟 楊萬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