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是我軍核心戰術思想之一,主要用于步兵班組突擊戰術。所謂三三制,就是將下級分隊數量均設置為三個,每三個分隊或單兵構成一個基本作戰單位。盡管三三制常用于進攻,但進攻的前提是保存自身有生力量,從而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敵人輕易消滅,而三三制就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環形防御機制。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排進攻戰斗隊形
如上圖所示。這是一個排進攻戰斗隊形,每三人組成一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沖鋒隊形;所有戰士都是以低姿、沖擊的姿態前進,確保相對安全快速地抵近敵山頭陣地;整個隊形整體疏開、前后呼應,既可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又能夠保證沖擊的連續性。左下角還有一門60迫擊炮作為主要支援火力,配置在山腳斷崖下,那是敵方直射火力的死角,相對安全,同時曲射的迫擊炮彈,可以超越斷崖轟擊據守在山頭的敵人。這種進攻戰斗隊形,既可以通過三人戰斗小組密切協同,在后方火力的直接支援下,快速沖擊敵前沿陣地,又能夠疏開戰斗隊形,最大限度降低自身傷亡。這就是三三制戰斗編組的典型應用場景。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分析,三三制符合幾何學和生物學原理。根據幾何學,兩點成線、三點成面,構成一個平面需要至少三個不共線的點。如果將一個圓形視為有限的二維平面,那么構成一個圓形,同樣需要至少三個不共線的點。同理,如果構成平面環形防御陣地,則至少需要三個成“品”字形布局的分隊。分隊如此,對于單兵也同樣適用。根據生物學原理,人單眼水平視角最大可達156度,雙眼的重合視域為124度。也就是說,在人眼看到的范圍內,只有這124度視角內的物體才有空間立體感。如果要對周圍360度范圍內敵人的位置、距離等情況第一時間做出快速反應,根據360/124≈3,至少需要三名士兵。這就解釋了從分隊到單兵均實施三三制的優勢:三個分隊或三名士兵可構成一個基本作戰單元,在進攻、防御、機動甚至遭遇伏擊等情況下可迅速實施環形防御,從而實現攻防一體,最大限度保存自身力量。
富勒在其名著《裝甲戰》中指出:“在森林地作戰中,最好的編隊形式是菱形或彈性方隊:一個先頭分隊,兩個側衛和一個后衛,每個隊都準備擔負下述三項任務中的任何一項。戰斗縱隊以A為先頭分隊。如果A遭到攻擊,A立即牽制敵人,B和C向敵之翼側機動,D留作預備隊;如果B遭到攻擊,那么B立即牽制敵人,A和D則向敵翼側機動,依此類推。”如下圖所示。
森林地戰斗隊形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四四制”。其實這相當于三三制的“變形”,即總體行動仍然由三部分構成:一部正面牽制,一部迂回攻擊敵翼側,一部任預備隊。與三三制相比,這種隊形的優點是增加了應對敵人的角度和翼側攻擊的力量,更加安全穩妥,但缺點是需要使用更多兵力。無論隊形怎樣變化,其基本原理與三三制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實現環形防御。
富勒還舉了個有趣的例子。1780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在金斯芒廷地區,帕特里克·弗格森少校領導的幾名英國軍人及當地民兵,同摩根領導的人數相當的美國森林地帶的居民遭遇了。摩根把他的部隊編成A、B、C三個分隊(參見下圖)。
1780年金斯芒廷戰斗
當A與弗格森的縱隊D(敵)接火時,A撤退;當D緊追著A前進時,突然D翼側遭到B威脅;于是,D改變方向,轉而對付B的威脅,這時A又轉回來攻擊D的左側,而C攻擊D的后方。富勒指出:“很難設計出比這更漂亮的森林地戰術。這種戰法不僅在過去是適用的,在今天也同樣是適用的。”這種戰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攻守兼備”,即:在機動中可以對周圍出現的敵情第一時間迅速應對,實施有效防御;在進攻中可以靈活調整任務和隊形,對敵實施牽制、策應、迂回等戰術協同動作。這正是三三制環形防御機制的優勢所在。
除了小規模的遭遇戰,在大型陣地攻防作戰中,“三三制”同樣適用。如陣地攻防作戰中,均可采用“前二后一”的戰斗編組方式:進攻時,一部主攻、一部牽制、一部任預備隊;防御時,一部主防、一部協防、一部任預備隊。總的來說,“三三制”既可用于進攻,也可用于防御,是一種普適性較強的“自我防御機制”。它不僅在過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無人集群作戰中,相信同樣能夠發揮重要的戰術價值。
作者:毛煒豪,國防科大軍事學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戰略學碩士,作戰理論科普專家,陸軍指揮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聯合作戰、合同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國防報》《指揮控制與仿真》等報刊雜志發表文章50余篇。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毛煒豪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