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閉幕式上的煙花表演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今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異彩紛呈的煙花表演,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式的浪漫”。煙花又名煙火、焰火、禮花等,由火藥中摻入適當的藥劑制成,燃燒時可產生聲、光、色等效果。我國煙花制作歷史悠久。南宋文人周密所撰《武林舊事》卷二所載“宮漏既深,始宣放煙火百余架……效宣和盛際”,可反映我國至少在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就有煙花了。波斯(今伊朗)商人阿克巴爾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所撰《中國紀行》第一章“去往中國之路”載有:“這個國家里老少都會做火藥。煙火、爆竹是很普通的東西”。易知至少在明代,我國就已是煙花大國。不僅如此,我國古代煙花制作技術精湛,燃放效果唯美,令世界驚嘆。
從煙花制作技藝角度而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所撰《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三章對明朝的煙花技術做了評價:“他們制作焰火的技術實在出色,幾乎沒有一樣東西,他們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模仿”。
事實上,我國明清時期的煙花制作技藝極其高超。約成書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錄》,其“配煙火戲劇”部分,記載了二十余種煙花的配比。利用硝石(硝酸鉀)、硫磺、木炭等藥劑的不同比例組合,使得混合物的燃燒速度、爆炸性能各有不同,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煙花。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1719—1805年)撰寫的《火戲略》一書,對煙花原料的提取、藥劑的配合、燃放技巧等內容,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讀。如書中“衣漿”部分,記載了摻入不同的材料,可呈現不同的火焰色彩:“棉花屑光則紫,銅青之光青,銀硃之光紅,鉛粉之光白,雄精之光黃,松煤之光黑”。其中,“棉花屑”是指棉花衣硫液漿;“銅青”是指銅器表面的綠色物,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銀硃”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雄精即雄黃,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松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有了上述材料的摻入,才有了煙花的絢麗多彩。
煙花在燃放時,不僅可呈現多彩的火焰,還可在空中形成豐富的圖案,這也是我國傳統煙花文化的一大特色。當時來華傳教士或使者所撰的回憶錄中,對此多有記載。
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所撰《中國新史》第六章“中國人的禮節、典儀和節日”,記錄了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元宵節晚上的煙花:“似舟,似塔,似魚,似龍,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種令人驚奇的煙火”。蘇格蘭旅行家約翰·貝爾所撰《從圣彼得堡到北京旅行記(1719—1722年)》第十一章記錄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宵節期間,圓明園暢春園燃放煙花的圖案:“一枚煙花彈飛入空中,迸發成無數盞點亮的燈籠,色彩紛呈的煙花在半空中散開,形成一幅絕妙的畫面”。而朝鮮文學家樸趾源所撰《熱河日記》中卷四之“山莊雜記”,則描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中旬,他在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看到的“梅花炮”煙花時的情景:“萬炮齊發,天空中猶如出現朵朵盛開的梅花;形態各異的飛鳥出現在空中,或飛翔,或啄羽,或逐蝶,或銜果;隨后空中又有各種神佛造型,或乘舟,或駕鶴,或負劍,或擎葫等,令人目不暇接”。
對中國煙花燃放效果的盛贊,亦多見于多位來華人員的回憶錄。《中國新史》第六章用“發誓說那是天然的東西而非仿造”一語,來形容栩栩如生的仿葡萄藤火焰造型。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所撰《清廷十三年》第十一章描述了某年新年,他受康熙皇帝邀請,在暢春園觀看煙花表演的場景,并用“所有被邀請的歐洲人,從來沒有在他們自己國家看過如此好看的東西”來形容他的感受。乾隆年間的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巴羅所撰《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第五章回顧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中旬,他們在熱河觀看煙花表演的場景,并表達了贊美之情。
由上可知,我國古代優秀的煙花文化,為人所稱頌。不僅如此,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學等知識,以及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藝,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