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北京冰立方南廣場的八片立體造型雪花雕像“雪絨星”依次點亮。外形既像雪花,又像閃爍的星星,且能從多個角度觀看,這組雕像因此得名。它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黃蔚欣團隊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冬奧”專項支持下研發的產品。
近年來,曲面建筑成為行業熱門,但傳統的數控加工方法造價較高,施工難度也很大,經濟性不佳。黃蔚欣從中國傳統手工藝編織中汲取靈感,讓曲面造型像手工藝編織一樣“搭建”起來。他介紹說,“雪絨星”所使用的技術,建筑學上名為“編織式空間網殼”,簡稱“編織結構”。
與以往的編織結構相比,“雪絨星”先用線元素塑造曲面,再拼接成鏤空的三維造型,造型和工藝都更加復雜。
“這種網殼結構是具有彈性可彎曲的自由曲面造型,我們通過數字算法,實現從形態設計、結構驗證到施工建造的全程‘掌控’。”黃蔚欣說。
藝術表現是“雪絨星”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團隊從冬奧場館中汲取靈感,延續“水立方”和“鳥巢”形態上的“基因”,基于正二十面體和編織網格設計出了三維的雪花雕塑。
傳統的燈光雕塑往往將燈帶直接附著于材料表面,雖然解決了夜間發光問題,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的美觀。為保證“雪絨星”良好的視覺效果,黃蔚欣團隊決定把電線“隱藏”起來,將傳統的玻璃鋼材料升級,創新研發出鋁合金材料的數控編織技術。
“鋁合金材料更輕更薄,還能在斷面上直接開槽放置電線,這樣電線被藏了起來。”黃蔚欣介紹,新材料經久耐用,通過新工藝還實現了桿件預加工,降低了雕塑組裝難度。(記者鄭金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