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券剛剛發放的幾個月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消費券為代表的數字消費,用“?!币宦暩犊畹摹盁o感”與“便捷感”代替了部分現金支付的“痛感”,用限時優惠“買就是賺”的心理預期替代了在消費欲望不強時“買就是賠”的心理預期。消費券在科技和人類經濟學的雙重加持下,切實有效的釋放了消費欲望,拉動了消費內需。
但我們也能看到,隨著消費券宣傳熱潮的退去,以及促銷活動的日?;M券給消費者帶來的新鮮感和儀式感散去,消費者領券的積極性在降低。消費券活動逐漸從“萬人瘋搶的狂歡”變成了“無人在意的角落”。
從目前來看,消費券在拉動消費上的效果似乎是長一點的“曇花一現”。那么“消費券”真的無法長期拉動消費嗎?
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消費券在長期拉動消費的效果上,還是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的,現在就蓋棺定論顯然為時過早。
比如說,我們可以讓消費券在更多領域,更多時間段“短期有效”,那么很多個“短期有效”在更廣、更長的角度上來看,就是持續的,長期的。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把拉動消費這個任務看成是一場接力賽,而非一場“保持短跑速度的馬拉松”。
拉動消費是場接力賽|Pixabay
那么如何做到讓消費券在更多領域、更多時間段行之有效呢?
首先,從目前來看,參與消費券的主力軍是年輕的消費者與大、中城市的市場主體。消費券在數字支付基礎建設不完善,數字消費習慣未養成的小城市及農村地區其實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中國政府在當年次貸危機時推出的“家電、汽車”下鄉政策后,2009年農村消費增速自1987年以來首次超過了城市消費增速,家電行業銷售產值增速也從2009年6月開始由負轉正,最終實現了2009年全年增長3%。
類似的,通過補貼形式,拼多多靠著“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成功擠進了被阿里寶寶、京東等大公司長期盤踞的網購市場。
這些例子都說明,在大基數較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供探索。此外,“家電下鄉”和拼多多的成功也證明了“補貼”和“優惠”這種形式對各類商品消費的刺激上,都有可探索的空間。那么以“補貼”和“優惠”為根本的消費券,也理應可以探索這方面的空間。
如何探索?其實可以歸為一句話,就是讓消費券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我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單靠宣傳去維持群眾的用券熱情是行不通的,靠實惠來維持才是硬道理。消費券的發放應該走持續“有吸引力”和“有用”的道路,而非變成粗放的特定主體和發放時間的拉鋸戰。
讓消費券貼近人們的生活|Pixabay
可如何讓消費券變得“有吸引力”和“有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滿2000減500元的法拉利消費券幾乎沒人需要,但滿20減5元的超市消費券卻會被瘋搶。消費門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消費券的領取率與使用率。低消費門檻的消費在群眾消費中占據主流,而高消費門檻的消費則主要集中在不在意“這幾個錢優惠”的高收入人群中,因此誰“無人問津”,誰搶手,就顯而易見了。
不過,這個門檻也不能一味降低。例如滿1元減5毛,雖然看起來打了5折,優惠力度大,但是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不太可能為了這5毛的優惠券去逛個大超市,更大可能是在小區便利店隨手買包鹽,買包奶。這種情況下,發消費券其實跟發錢沒什么區別,無法有效拉動消費。
因此,地區政府應該根據各地的消費水平,不斷去探索、更新合適的消費券門檻,讓人民感到實惠的同時,去逐步、潛移默化的拉動消費水平。步子過小,或者步子過大都會得不償失。
此外,消費券發放的初期其實是在走“饑餓營銷”的策略,本來是為了更好的控制發放量和發放人群,提高領取熱情及使用熱情,但是什么事情都是過猶不及。
在發券上若是一味“饑餓”,那么“中獎絕緣體”就會大量存在。在較小預期收益的情況下,“越挫越勇”的“中獎絕緣體”顯然是少數的。正常情況下,這些“中獎絕緣體”的群體會對領券的行為感到厭倦甚至是厭惡。這樣一來,“假裝饑餓”就會變成“真饑餓”,非但無法激消費者的熱情,反而會讓消費券的后續活動逐漸變得“無人問津”。因此,在消費券發放的中期、后期,適當放低消費券領取門檻,或者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減少這種“中獎絕緣體”的存在,才能維持消費券的口碑,也讓更多的人樂意分享消費券。
此外,在擴大消費券的受益人群上,我們也應該讓消費券不僅走入“手機”,還要走進“生活”。
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甚至是父母一輩,常常會跟不上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消費券的領取上也是如此,目前單純依靠APP發券的方式,使得消費券很難走入中老年群體,自然也就無法刺激這部分群體的消費欲望。
比如我們是否可以增設一些渠道,讓中老年在領取消費券上更方便?與當地的商場、超市、便利店等主體進行限時合作,提供僅限中老年領取的線下渠道。與此同時再投入人力,去引導、培養中老年群體的數字消費習慣。先讓他們便利的感受到實惠,再引導他們學習數字消費,更好的將這部分消費群體納入數字經濟的惠民范疇。
讓消費券惠及老年群體|新華網
在消費券的發放上,我們不能“圖省事”,也不能“一條道兒走到黑”。我們需要更加深入、頻繁的結合大數據,去調整目標領域、目標人群、發放渠道、發放頻率、領取門檻等參數。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只有不斷賦予消費券新的吸引力,讓消費券在更多領域、更多時間段行之有效,讓更多群眾感到“真的實惠”,才能達到長期拉動消費的目的。
此外,在消費券的發放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套現”與“二手轉賣”的現象,使得政府補貼的財政資金在流入市場的過程中,被中間商截了流,賺了差價,也抑制了消費券對拉動消費的促進效果。在與利益相關的領域里,這種“黃?!彪m然無法完全根除,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升級相關技術,去收緊“黃?!被钴S的渠道,讓更多的消費券真正流入市場。
總的來說,在后疫情時代,提振經濟、拉動內需肯定不是單一“消費券”就能完全承擔的任務,但是消費券在長期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上仍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與其在政策效果低迷時立馬“唱衰站隊”,不如共同開動腦筋,多向有關部門提建議,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
消費券最終只是啟動消費的捷徑,還是能成為長期推動經濟復蘇與發展的驅動力,就讓我們多點耐心,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葉建華. 消費券發放的經濟效應分析[J]. 上海經濟研究, 2009(5):4.
[2]汪俠, 吳小根, 章錦河,等.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旅游消費券效用影響因素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3):12.
[3]王強. 中國零售業監測與分析報告[M].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0.
[4]劉虹, 甘新玲. 我國家電下鄉補貼政策評析——兼與現金消費券方式比較[J].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11(3):7.
作者:岳曉虹
編輯:韓越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水利部:黃河進入凌汛風險暴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