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新一年的春耕春播生產正式拉開帷幕,化肥市場進入銷售旺季。為保障春耕生產,穩住“三農”基本盤,貴港市稅務部門通過精準服務對春耕生產化肥環節做好稅收服務輔導。
走進廣西貴港市芭田生態有限公司的倉庫,只見包裝車間內機器轟鳴、一片繁忙,一袋袋肥料被打包下線,將運送到全國各地市場。公司負責人余一清介紹,目前所有生產線都已全部開機,公司日均產量達千噸。這段時間,每天到公司進行裝貨的車輛有30余輛,平均每天發貨量800噸,3月份已進入銷售高峰期。
余一清介紹,為保障春耕備耕市場需求,企業年前備足生產原材料,2月8號已經開始全面復工生產,滿負荷生產,出工有近300人。同時嚴把生產各環節,確保化肥產品質量,公司還提前協調運力資源,確保化肥及時配送到位,開足馬力加快生產,確保不誤農時。
銷售火爆的背后是產品過硬的品質。企業財務負責人劉剛介紹,近年來一系列稅收組合拳的相互作用,讓企業大膽進行研發投入,促進成果轉化,在行業中搶占至高點。“公司研究開發出的高塔造粒生產顆粒復合肥料生產技術在2016年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將化肥復合率從30%提升到50%左右。”劉剛表示,由于綜合成本持續下降,化肥復合率不斷上升,公司所產化肥備受市場青睞,2021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
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確保政策紅利及時落袋,給企業提振信心,增添動力,貴港市港北區稅務局主動“走出去”,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為企業進行政策輔導,讓企業應享盡享政策利好。“化肥行業技術更新非常快,我們步伐一定要邁得更快更前。”劉剛介紹,公司屬于高新技術企業和西部大開發鼓勵類企業,近兩年享受社保費減免、企業所得稅減免等1000多萬元,為企業技術研發帶來資金源泉。
下一步,企業打算乘著減稅降費政策的“東風”,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加快“硝酸磷肥降本提質”項目的研發,逐步提高化肥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黃杏 黃淦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