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明”的農機夢

        新華網 2022-03-16 10:59:47

        新華社蘭州3月16日電 題:“王發明”的農機夢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春耕時節,“王發明”又忙活起來了。播種機、旋耕機等各種農業機械,從他手繪的圖紙“駛向”希望的田野。

        “王發明”本名王成貴,是甘肅省敦煌市轉渠口鎮的一位農民。30多年來,他致力于農業機械的發明創造,共獲得1項發明技術專利和6項實用新型專利。用上這些農機的鄉親們,都叫他“王發明”。

        王成貴正在生產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1979年高中畢業后,王成貴的生活就再也沒和土地分開過?!爱敃r,全生產隊沒有一臺拖拉機。所有活都要靠人工,農民非常辛苦。”王成貴回憶道。

        愛動腦也愛動手的王成貴開始琢磨,如何利用機械節省人工?

        他的第一個設計是鋪膜機。地膜是旱作農業穩產增收的重要保障。鋪地膜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星期,但又很費工,通常6個人忙活一天只能鋪一畝地。王成貴設計的鋪膜機,前輪改成了開溝犁。前開溝,后鋪膜,后輪隨之壓實地膜邊緣。他邊做邊改進設備,最終定型的鋪膜機,一人即可使用,一天就能鋪將近2畝地。

        20世紀90年代初,王成貴設計的鋪膜機在當地一炮而紅。“一年能生產100臺,一臺賣3000多元?!?/p>

        從此,他貸款辦廠,開始把生產農機當作自己的職業,盯著老百姓的地頭,生產當地最急需、最實用的農機。當地種棉花,他就琢磨割稈機;當地種葡萄,他就研發埋藤機。如今,廠里銷售的20多種農機,都是由他設計的。

        王成貴正在生產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過去的農機和現在沒法比?!蓖醭少F說,農機功能不僅從單一變得多樣,而且更加精細、智能,“需要幾顆種子,就能種下幾顆種子?!?/p>

        烤干機是他歷時數年研發的新產品。按傳統方法,晾曬葡萄需要一個月,現在電腦精準控制溫濕度,60小時就能完成這一過程。

        “農民對農機的要求越來越高,衛星定位、無人駕駛等技術都用在了農機上,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他說。

        王成貴說,土地分散是制約農機發展和農業生產效益的一大因素,“如今,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敦煌也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我覺得我們的機遇來了!”

        令他高興的是,在杭州工作的兒子也返回家鄉,和他一起做采購、跑銷售。

        春日的敦煌,播種機隆隆駛過,把春的希望同種子一起種進土壤。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