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點化 “救命土豆”變“致富金豆”

        科技日報 2022-03-29 09:48:04

        天邊剛泛出魚肚白,王喜剛就從銀川動身了。300公里以外的中衛市海原縣關莊鄉高臺村,鄉親們正等著他指導馬鈴薯春耕備耕。

        “時令不等人,當地老百姓都拿馬鈴薯當命呢。不勤來著點,我心里慌。”他說。

        王喜剛是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馬鈴薯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研究。作為寧夏科技廳今年新選派的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他過了春節已經下村4次。

        金豆銀豆,不如土豆;豐年當菜,荒年當糧。

        在西北,土豆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曾經的“救命薯”變成了“致富薯”,人們對它的情結又增幾分。

        這天是3月22日。一起等王喜剛的,還有寧夏科技廳駐高臺村工作隊,他們和王喜剛現在是“黃金搭檔”。

        “上年夏季干旱少雨,造成馬鈴薯產量有所下降,所以今年我們打算引進耐旱、抗逆性、淀粉含量高的新品種。”駐村第一書記陳建軍表情凝重。

        在這個高海拔和干旱山區,他們計劃以科技專項為依托,建立一個200畝的優質馬鈴薯試驗田,引進“希森6號”等4個新品種進行試驗。目標是輻射帶動全村種植優質馬鈴薯5542畝,全程機械化種植達到85%以上。

        項目管理由駐村工作隊負責,負責技術服務的就是王喜剛。

        近3年來,駐村工作隊在高臺村馬鈴薯產業規模化、高效化、科學化種植管理上持續發力,集成示范了“覆膜、起壟、播種、施肥”一體化種植、粉壟耕作、膜上覆土等先進適用技術,使這里徹底告別了傳統農業。

        2021年,這個距離縣城最偏遠的村,優質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050畝,其中新技術種植面積占80%以上,平均畝產超過2000公斤。

        然而,工作隊對這一成績并不是太滿意。

        盡管是陽春三月,山里的風刮起來卻呼呼作響,割得臉生疼。隊員崔雷和王冰帶記者爬上附近最高的山坡,指著遠處難掩興奮。

        “你看,今年高臺馬鈴薯種植示范區主要就集中在那5個山頭!我們打算把種薯繁育和病蟲害防治結合在一起,希望能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崔雷咧著嘴笑道。

        具體怎么干,陳建軍和王喜剛他們早就有譜。

        轉化以“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和田間雜草綠色防控技術研究”為重點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建立示范核心區;整合當地農業、科技管理部門,法人科技特派員企業、新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等,進行產學研企合作推廣;實施系列技術管理措施,最終達到“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

        走進海原縣豐裕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種子庫,只見約10噸的“青薯9號”原種被碼放得整整齊齊。再過大半個月,它們將被種到試驗田里,與即將引進的新品種進行比對試驗。

        王喜剛翻開保溫席仔細查看。

        與此同時,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的專家一行也趕赴觀莊試驗科研基地、同心縣馬鈴薯種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等地,調研種薯貯藏情況。

        種好,種植就成功了一半。豐裕合作社負責人姜曉勇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一直聽專家的,他們說咋干就咋干,心里踏實。”

        “走,旋地去!”說話間,他和社員開著拖拉機融入田間。(記者 王迎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