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我們國家要強大,核心技術不能受制于人。”
——倪光南
“我生于1939年,見證了新中國的崛起,也經歷了中國計算機從0到1研發創造的過程。我們國家要強大,核心技術不能受制于人。”倪光南回顧自己的科研初心時,這樣說道。
1956年,倪光南考上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后,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這家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籌備并在華羅庚等老科學家支持下建立的研究所,是我國第一個計算機領域的研究所。
此后,倪光南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見證了我國計算機從0到1的發展過程。
讓中國制造和高技術聯系在一起
1999年5月12日,攝于北京中莊微數字設備開發公司
攝影師:侯藝兵
1959年 ,我國仿制成功了新中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運算速度是每秒1萬次。1964年,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的119機研發成功,這是我國采用電子管的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提高到了每秒5萬次,倪光南作為外部設備插件組組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那個年代,只有美國、英國、蘇聯、法國和中國這5個國家能自主設計和制造計算機。
1974年,倪光南作為計算所代表參加了電子部主持的國家首個漢字信息處理工程——748工程會議,當時他已在計算所六室輸入組開展漢字處理研究,得到了六室王中田書記的大力支持。1979年,倪光南帶領輸入組研制的“手寫文字識別機”,成為國內最早的文字識別機成果之一;研制的“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系統”在漢字輸入和輸出、顯示、人機交互等方面做出了技術示范,也為漢語機器翻譯、情報檢索等提供了漢字處理服務。
改革開放后,倪光南應邀赴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擔任訪問研究員。其間,他接觸到32位微處理機和C語言等新技術,感受頗深。
加快研發進度,時不我待。1983年,倪光南回國。1984年,倪光南課題組研制出一臺完整的漢字微機——LX-80。同年8月,他的課題組進行了將LX-80移植到個人計算機成為聯想式漢卡的開發工作。
1985年11月,計算所成立了計算所公司,目的是轉化計算所的科研成果,倪光南加入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將聯想漢卡成果帶入公司。1985年5月,計算所公司推出了第一型聯想式漢卡,這成為公司的拳頭產品。其后近十年里,聯想式漢卡共推出8個硬件版本和更多的軟件版本,銷售16萬套,取得了上億元利潤。
1988年,在聯想式漢卡大獲成功后,倪光南帶領團隊在香港聯想成功研制了“中國制造”的聯想電腦主板和擴展卡,在國內外市場大量推出。因為“聯想”品牌得到了廣大用戶的廣泛認可,1989年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
一直以來,倪光南認為,中國應當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操作系統、CPU(中央處理器)等核心技術。從1999年起,他積極支持開源軟件,推動建立中國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
近年來,雖已暮年,但倪光南仍活躍于產業界,繼續為發展國家關鍵核心技術而努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鼓與呼!
院士小傳:
倪光南(1939— ),計算機專家,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司(后改名為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長期致力于發展我國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術和產業,曾參與研制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1988和1992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1年和2015年分別獲得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2018年被評為“最美科技工作者”。無黨派人士。
掃碼進入《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專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