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王小藝團隊揭示了區域性害蟲在原產地和入侵地暴發成災的原因。相關論文發表于《生態學雜志》。
通過對原產地和入侵地100多年的歷史資料以及近20年野外調查數據的系統整合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本土害蟲白蠟窄吉丁在原產地的歷史種群積累,與20世紀初中國東北地區開始引種栽植原產北美的白蠟樹相關。因引進樹種與害蟲缺乏協同進化關系,抗性弱,導致白蠟窄吉丁這一本土次要害蟲逐漸上升為主要害蟲,且在中國東北呈暴發態勢,而從植物引種到本土記錄的首次害蟲暴發有近50年的間隔時間。20世紀下半葉,隨著引進白蠟樹在中國的進一步栽植,白蠟窄吉丁在中國北部出現多次暴發,這一結果可能直接導致了在原產地種群數量急速增加的白蠟窄吉丁隨國際貿易等途徑傳入北美。
該研究首次用實例證明了害蟲入侵過程背后的生態學原理,描述了引進植物導致本地次要害蟲種群激增進而促進害蟲向植物原產地入侵的生態學過程,揭示了植物引入與害蟲入侵的相關性,明確了害蟲—植物相互作用及入侵動態規律。
研究結果為進一步理解害蟲—植物種間互作和入侵生態學提供了重要信息,對指導各潛在風險區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實現更有效的害蟲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3822
《中國科學報》 (2022-04-11 第3版 綜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