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熱賣、商家號稱量身定制 自制食品藥品安全嗎

        法治日報 2022-04-13 09:36:47

        ● 近年來,自制食品藥品在網絡上盛行,從咸菜、臘肉、腐乳到果酒、餅干和糕點,再到減肥酵素、壓片糖果、中藥茶飲,這些產品被商家打上“純天然”“無添加”“手工制作”的標簽,深受不少消費者青睞。但與此同時,商家無生產經營資質、無相關標簽等問題也被頻頻曝光

        ● 入網食品經營者是否需要相關資質,視其所銷售的食品類型而定。如果售賣的是經過加工的農產品、自制食品,如自制水果罐頭、蛋糕等,入網食品經營者必須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生產、經營食品的資質許可

        ● 平臺和入網食品經營者應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誠信自律,保證食品安全,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 本報實習生 王意天

        銷量6000份,評價2000條,這是某購物平臺上一家自制內蒙古風味羊肉腸店的業績。然而,《法治日報》記者在商品詳情頁面卻查不到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營業執照等信息。

        雖然賣的是內蒙古風味羊肉腸、肚包肉,發貨地卻是河南商丘。客服人員解釋稱,從內蒙古進貨后再由位于河南的工廠加工后出售。而對于是否辦理過相關經營許可,對方回答“不知道”。有消費者留言評價稱“百分百不是羊肉腸”。

        近年來,自制食品藥品在網絡上盛行,從咸菜、臘肉、腐乳到果酒、餅干和糕點,再到減肥酵素、壓片糖果、中藥茶飲,這些產品被商家打上“純天然”“無添加”“手工制作”的標簽,深受不少消費者青睞。但與此同時,商家無生產經營資質、無相關標簽等問題也被頻頻曝光。

        這些在網絡上大賣的自制食品藥品,真的安全嗎?

        自制食品銷量頗高

        商家缺乏經營資質

        記者在某購物平臺上隨機搜索了一款由福建產出和發貨的“紫薯芋泥餅”,發現該店鋪公布的經營資質中僅顯示了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具的“食品經營備案告知函”,且明確不含網絡經營。可截至4月12日中午,該店鋪在網絡上銷售的紫薯芋泥餅“已拼6.3萬件”,商品評價9000多條,其中好評占大多數。

        在另一家銷售“自制農家臭豆腐乳”“自制干鹽臭豆子”的店鋪內,記者注意到,臭豆腐乳被裝在塑料瓶子里,瓶身上貼有標簽,包含配料表、保質期、生產日期、登記證編號,沒有執行標準,而這款臭豆腐乳的銷量已經過萬。此外,該店鋪銷售的老鹽豆、豬頭肉、醬菜等食品,也只有登記證編號,沒有執行標準和其他信息。

        而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標明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生產許可證編號等信息。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自制食品店雖然在包裝上貼了標簽,標簽上也標明了相關信息,但其生產許可證是虛假的。

        家住廣東深圳的王先生前不久在某電商平臺花374元購買了一款手工自制牛肉干。收貨后,他一打開包裝便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肉已變質。他仔細查看標簽發現,雖然標注了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地址、生產廠家等全部信息,可當他將生產許可證編號輸入相關查詢系統時,卻發現系統內并無該編號,連店鋪名稱都是商家虛構的。隨后,王先生向電商平臺投訴并申請退款。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指出,一些商家打擦邊球,說自己賣自制食品,其實不在食品名目上,已涉嫌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這種違法行為一旦查處將面臨高額罰款。

        保健品減肥藥熱賣

        商家號稱量身定制

        除了食品外,還有一些自制保健品、減肥藥也在網絡上大受歡迎。

        記者在某購物平臺搜索到一款正熱銷的瘦身食品——酵素梅,這款酵素梅的宣傳頁上寫著“晚上吃一粒,早上真通暢”“一顆就管用”,并附上瘦身前后對比圖,該款產品已經熱賣10萬+,評價上千條。但記者查看包裝信息發現,每一顆梅子的小包裝袋上只有中英文標明的“酵素梅”,既沒有生產批號,也沒有生產廠商。

        客服人員解釋稱,這是廠家自制的梅子,生產廠商地址在廣東揭陽,從河南信陽發貨。記者查詢該店鋪的資質和經營證件發現,該店“食品經營許可證”信息顯示的百貨店地址在山東青島。一顆小小的酵素梅,經營許可地、發貨地和生產地分別顯示在全國的三個地方。

        在電商平臺上還有一些打著“中藥減肥”的店鋪,他們宣稱自配藥方,“無需運動和節食,輕輕松松能瘦身”,單價在100元至500元不等。但記者咨詢3家店鋪發現,他們均沒有營業執照,每家店自配的減肥藥方所含成分也沒有明顯區別,有的用牛皮紙包裝或者塑封袋包裝,但包裝上都沒有標明商品信息。

        “飲食習慣怎么樣?身體有無不適?”其中兩家店鋪客服人員的開場白一模一樣。無論記者如何回答,對方表示都能開減肥藥方,并且宣稱兩個月能瘦20斤。還有一家店鋪承諾兩個月瘦10斤以下,差一斤退款35元,該店鋪的銷量目前已經過萬。

        記者就營業執照問題咨詢其中一家店鋪,對方稱“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負責把藥材包好寄出”。而關于藥方問題,一家店鋪稱“是民間老師傅開的藥方,量身定制”,另一家店鋪稱“使用的減肥方法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可記者仔細比對他們提供的藥方發現基本差不多。

        這3家店鋪的評論區也很熱鬧。有的網友曬圖評論稱“自己一天內瘦了20斤,中藥調理很管用”,有的網友稱“自己連續喝了4天減肥中藥,從第一天就腹脹,第四天時候肚子又硬又脹,早上5點被肚子鬧得醒來,一直在吐”。

        “自己做的養生保健品藥品是不可以售賣的,必須申請生產許可證、獲得相關資質、辦理營業執照后才可以銷售。商家需要到市場監管局辦理經營許可,然后提交電商平臺,再繳納相關行業保證金,才可以售賣。”朱毅說。

        平臺加大審核力度

        食藥安全不容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法律規定,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不需要進行登記。一些在網絡上售賣自制食品的人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究竟哪些可以被認定為自產農副產品不需要登記,而哪些又應當被認定為自制產品必須登記?

        受訪專家解釋稱:自產農副產品,即米、面、鮮肉等,這些在網絡上銷售時不要登記;而只要對農副產品進行了加工,如腌制,再在網絡上銷售時就必須取得相關許可。

        “入網食品經營者是否需要相關資質,視其所銷售的食品類型而定。如果售賣的是經過加工的農產品、自制食品,如自制水果罐頭、蛋糕等,入網食品經營者必須要有《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生產、經營食品的資質許可。”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說。

        關于網絡銷售食品監管,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認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很完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與《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先后細化了入網經營者、平臺的義務要求和監督管理制度。因此,線下有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要求的,需要平臺進行資質審查,并將此類信息進行公示。就自制食品而言,其背后可能是食用農產品的銷售,是源于作坊等小規模業態的加工食品。作為生產經營者,在選擇線上銷售時,需要結合地方監管進一步確認相關的入網經營要求。

        從平臺方來說,對于這些銷量很高的自制食品藥品應該承擔怎樣的職責?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

        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并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

        “加強平臺責任是監管入網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孫娟娟說,從自我監管的角度來說,平臺需要依法建立管理制度,包括收集和辨識法定要求的信息,建立糾紛調解、消費權益保護等機制,及時向監管部門通報違法信息、配合執法檢查等。如果平臺沒有履行法定的資質審查等義務,則會有相應的懲戒,督促其履行法定義務。

        “平臺和入網食品經營者應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誠信自律,保證食品安全,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鄧利強說,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小覷,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已通過多種責任連帶形式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和經營者的擔責情形,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擔當,加大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

        鄧利強提醒,消費者在購買自制食品藥品時權益受損,可按照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如果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則由第三方平臺先賠償,然后第三方平臺再找食品經營者追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