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保護 創新利用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4-19 09:15:12

        廢舊的工廠悄然變成文創園、科技園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大型廠房以及工廠里縱橫的管廊,以獨特的工業美學氛圍受到攝影愛好者的追捧;工業建筑改造成為國際設計周、時裝周的秀場,成為文化活動、產品發布、影視節目拍攝經常選擇的時尚藝術區和網紅打卡地;一些工業遺產還變身城市文化公園、城市開放空間,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近年來,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生動實踐令人關注。

        工業遺產是新型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工業遺產的構成包括生產、生活和配套設施,是一個“綜合體”概念,其內涵跟我們以前熟悉的文物不同。工業遺產涉及礦山、機械、冶金、化工、紡織、能源、航空、航天、電子、通信、交通等行業,不僅門類豐富、形態多樣,而且規模巨大,占地面積幾萬、十幾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筑非常普遍。

        除大眾較為關注的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價值、審美價值外,工業遺產還具有經濟利用價值和社會情感價值。保護工業遺產是對我國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歷程的尊重,是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傳統產業工人歷史貢獻的肯定,也是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等寶貴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業遺產成為熱門話題。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當初的工業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我們應該盡量延長工業設施的使用壽命。同時,因為工業遺產規模大、年代近、價值大,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勢在必行。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相結合,正在成為新的探索方向。

        實現服務城市發展模式轉變。工業遺產的特殊形象成為許多城市的鮮明標志,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標識著城市曾經的輝煌。隨著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發展向內涵提升發展的轉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深化,工業遺產在城市更新中發揮新的作用。在傳統企業搬遷出城后,首鋼園借助景觀環境優勢和冬奧會的契機,變身為集工業與體育之美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區,為舉辦大型活動、承擔新的城市職能提供了廣闊空間。

        助力新型產業發展。大量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是通過打造藝術區、文創園、科創園實現的,北京萊錦、朗園、惠通時代廣場,以及上海M50、八號橋、田子坊等,從傳統制造基地轉型為科創研發、文化創意園區,實現產業升級。這些園區不僅“好玩”“好看”,還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工業遺產正成為城市經濟創新發展的孵化地、新容器。

        改善生態景觀環境。工業遺產的創造性保護和利用,不僅體現出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還實現了工業資源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避免了簡單粗暴的拆除和大量建筑垃圾,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上海黃浦江兩岸廢棄的老廠房、老倉庫經過保護利用、適宜性改造,變為網紅美術館、沉浸式展廳和時尚藝術中心,開闊的戶外濱水空間成為親民的露天劇場,濱江景觀帶形成了宜人舒適的“城市森林氧吧”,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景觀質量,成為體育、文化、旅游等功能集聚的城市公共空間。

        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過程中,工業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創新利用必將以更加豐富的實踐彰顯多元價值,展現璀璨魅力,為城鄉綜合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劉伯英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主任委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