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院士抖音開課:恐龍沒有完全滅絕,鳥是其后裔

        咸寧新聞網(wǎng) 2022-04-19 10:15:00

        恐龍可以說并沒有滅絕?達爾文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是什么?4月17日晚8點,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抖音節(jié)目《院士開課啦!》回答了上述問題。

        周忠和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專家。1990年,彼時25歲的周忠和發(fā)現(xiàn)了“燕都華夏鳥”化石。該化石后來被證明距今1.2億年左右,是當時已知的類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鳥類化石,填補了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史上一個長期的空白。此后周忠和陸續(xù)發(fā)現(xiàn)多個化石,為“鳥類起源于恐龍”、“鳥類的演化過程”貢獻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院士開課啦!》,周忠和談到恐龍滅絕的原因。他認為大規(guī)模的火山爆發(fā)是造成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主要原因。而小行星撞擊地球,是致使恐龍滅絕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他表示,恐龍沒有完全滅絕,因為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并作為恐龍的后裔延續(xù)至今。

        根據(jù)進化論,物種的演化過程應該會出現(xiàn)過渡類型的化石。周忠和認為,始祖鳥具有爬行類和鳥類的雙重特征,就是一個過渡類型。周忠和還表示達爾文對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變化的機制,自然選擇是生物演變的動力。進化論還打破了人的認知,人類不是被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動物的祖先一步步演化而來。

        “我在考入大學前,沒見過化石沒見過山,也沒有去過博物館。”在節(jié)目后半段,周忠和回憶選擇古生物學專業(yè),主要是出于對過去的好奇。中學時期老師提供的雜志《化石》,是他能讀到的唯一一本科普讀物。在本次節(jié)目和之前的多次采訪中,他都表達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你不壓制它就很好了”。周忠和早前表示,對青少年的興趣愛好來說,要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引導,為他打開很多扇窗。”

        據(jù)了解,4月15日,抖音聯(lián)合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協(xié)科學技術(shù)傳播中心推出知識分享欄目《院士開課啦!》。“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潘永信、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蔡榮根??、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所長徐建國等10位院士科普專業(yè)知識,分享學習心得。節(jié)目共10期,雙日晚8點更新一期。(永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