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廣袤的黑土地上春耕正酣,春播漸忙。
作為我國產糧第一大省,素有“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全力打贏春耕生產“硬仗”,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龍江力量。
擴大豆,為大國糧倉“加油”
谷雨前后,黑土地上,春潮涌動。這幾天,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種子和化肥已到位。“今年我們合作社經營耕地3.5萬畝,計劃種植大豆2.5萬畝,比去年增加9000畝。”合作社理事長蓋永峰說。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播種(2020年5月3日攝)。新華社發
2020年,蓋永峰曾獲評黑龍江省“大豆生產大王”。他說,今年國家鼓勵擴種大豆,加上大豆行情也好,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這家合作社和珠海的一家豆制品企業簽訂了長期合同,建立2萬畝大豆標準化示范基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常年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40%以上,商品率達80%以上。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的農資(4月12日攝)。新華社發
作為傳統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黑河市積極優化種植結構,加快落實擴種大豆任務,將大豆種植面積落實到戶到田。根據黑河市農業農村局初步調查,預計全市大豆種植面積超過1500萬畝。
大豆擴種,農機先行。今年,北大荒集團軍川農場有限公司擴大大豆種植面積5.28萬畝,新購進19臺氣吸式精量播種機。
北大荒集團軍川農場有限公司新購進的氣吸式精量播種機(4月12日攝)。新華社發
這種播種機每個排種器都裝有監控裝置,將下種情況實時反饋至駕駛室的電腦中。軍川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薛曹柱說:“5月1日前后開始播種大豆,有了這些新家伙,種植大豆更有信心了。”
北大荒集團軍川農場有限公司新購進的氣吸式精量播種機(4月12日攝)。新華社發
提升大豆產能,良種是關鍵。
在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的實驗室里,育種專家欒曉燕正忙著遴選大豆品種。“今年我們單是開展大豆試驗的新品種就有20多個。”欒曉燕說。
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育種專家欒曉燕在大豆田間(2020年7月9日攝)。新華社發
這幾年,欒曉燕和團隊一直奔波在田間和實驗室,培育的“黑農84”實現了高產、優質、多抗等性狀基因聚合技術上重大突破,去年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目前,這個品種已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推廣1000萬畝以上。
黑龍江省科技廳正組織實施黑龍江省“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科技重大專項。兩年來,專項組已累計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大豆新品種23個,審定品種適應區域覆蓋了大豆主產區。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黑龍江省大力實施大豆產能提升工程,全省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比2021年增加26億斤以上。
“慧”春耕,盡顯現代農業魅力
走進黑龍江省慶安縣的久宏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水稻育苗大棚里綠油油一片。“我們采用了超早缽育模式,育苗比普通模式提前10多天,現在已經長出2片葉了。”園區技術負責人寇紅專說。
黑龍江省慶安縣久宏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水稻育苗大棚(4月13日攝)。新華社發
久宏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核心區面積2萬畝,建立了田間農業物聯網系統,還為周邊農戶提供智能化催芽服務,改變了過去農民“大缸里泡、炕上捂”的催芽方式。
好秧半年糧。在黑龍江省虎林市東誠鎮和平村催芽中心,作業人員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據和平村黨支部書記孫連華介紹,目前已入庫38噸水稻種子,多數農戶已陸續開始平整苗床。
“智慧春耕”讓輕松、科學種田成為可能。發展智慧農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往年這個時候,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劉云生忙著擺盤、覆土作業,今年他使用了疊盤暗室育苗技術,當起“甩手掌柜”。劉云生通過一款手機App,進行物聯網對接,就能夠線上實時察看育苗動態信息。
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的水稻秧苗長勢良好(4月13日攝)。新華社發
在洪河農場有限公司疊盤暗室育秧基地,新引進的育秧催芽智能機集成水稻溫湯浸種、智能雙氧催芽、播種碼盤流水線等國內先進生產技術及設備,實現了育秧方式工廠化、智能化,全面提高秧苗質量,為豐產豐收提供堅實保障。
在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用智能雙氧催芽技術對水稻種子催芽(4月1日攝)。新華社發
“北斗衛星導航+大農機”,當好農業現代化“排頭兵”。近日,在北大荒集團綏濱農場有限公司重陽管理區農機停放場,北大荒寶泉嶺區域農服中心的技術人員為235臺高速插秧機安裝北斗農機自動駕駛系統。
技術人員周輝說,通過北斗衛星導航能自動規劃生成插秧作業路徑,同時將秧苗行距誤差縮小到2.5厘米以內,達到直線度高、行距標準、秧苗光照均衡、稻田通風性好、水肥利用率均衡等高標準作業要求。
不久前,10萬臺北斗農機裝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項目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正式裝機投產,目前,產品已經陸續發往周邊的農場和農機合作社。三江平原上,大型農機將率先裝備上智能中國芯。
廣袤的黑土地上,北斗衛星導航、智慧平臺、5G技術 ……現代農業科技和大數據在田間“碰撞”,讓春耕生產更有“科技范兒”,農業生產質量更高,全年豐收基礎更有保障。
地托管,小農戶“鏈”上大農業
近日,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直播活動,吸引了眾多東北農民“老鐵”的關注。56家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現身說法,講述托管服務給農民帶來的好處,單場最高播放量8萬多人次。
針對小農戶生產效率低、標準化程度低、種植成本高等情況,黑龍江省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既提高農作物產量,又降低生產成本,更利于農民增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日前,黑龍江省綏棱縣克音河鄉九井村圣宇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村民簽訂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托管土地1萬多畝,種植6700畝大豆、4800畝玉米。
“這兩年農民嘗到了托管的甜頭,今年積極性更高了。”合作社理事長蔣慶財說,所謂托管服務就是農戶把承包地像送到托兒所一樣,“托給”合作社。合作社提供耕種、管理、采購、銷售等服務,可以全程托管,也可以半托管。
去年這家合作社土地托管每公頃分紅1.7萬元。九井村村民周學明說,已連續4年全程托管,土地托管入社后,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水平和產量,增加了收入。
黑龍江省海倫市農時土地托管有限公司今年預計托管面積26萬畝,其中全程托管面積8.4萬畝。公司負責人劉中華說,公司和海倫市政府合作建設了海倫市數字農業指揮中心,通過高標準、精細化、智能化服務,讓更多小農戶“鏈”上現代大農業。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保存的大豆種質資源(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 攝
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說,土地托管作為一種新型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變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式農業生產為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合作社還探索了托管和保險銜接機制。合作社理事長魏剛說,合作社與保險公司合作,為農戶投保產量補充保險和收入保險,即使遇到大的自然災害,也能保證農民收益,讓農戶對托管吃上“定心丸”。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去年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近4萬家,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2042萬畝。(記者:劉偉、王春雨、王建、侯鳴,參與采寫:黃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中國空間站建設這些看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