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老來瘦?微胖可能更健康

        中國科學報 2022-04-26 09:34:15

        ■記者 張楠

        80歲以后,人體的最佳體質指數(BMI)應該是多少?

        中國學者一項為期2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8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重或者輕度肥胖,可能是最有利于健康長壽的。這個現象被科研人員稱為“肥胖悖論”。相關研究成果4月25日在線發表于《自然—衰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研究員呂躍斌和研究員施小明分別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發現“肥胖悖論”

        當代人幾乎談“胖”色變,被認為“肥胖”的人往往面臨歧視,肥胖甚至被視為一種世界性的流行病。在健康領域,超重(24≤BMI<28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往往與慢性病和死亡風險關聯甚密。

        與既往認知相反的高齡老人“肥胖悖論”也許會讓你吃驚。此前施小明團隊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開放網絡》和《美國醫師學會會刊》的研究成果就報告了這一現象。

        施小明團隊基于1998年至2018年我國2.7萬余名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隨訪數據分析發現,與BMI正常(18.5~23.9)的高齡老人相比,BMI小于18.5的低體重老人,死亡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風險增加30%左右,而超重和輕度肥胖者(24.0~31.9)相應風險卻降低約20%。

        然而,自“肥胖悖論”現象被發現以來,學界始終對其合理性存在爭議。

        此次該團隊發表于《自然—衰老》的論文則基于死因別死亡風險、不同體成分容量指標、體重變化,確認并闡釋了前期的“肥胖悖論”研究成果。

        應有個體化體重管理策略

        在調整混雜因素后,該研究發現,BMI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全因死亡風險均呈“倒J形”關聯,相應風險切點均處于超重和輕度肥胖區間。尤其是超重肥胖不再增加高齡老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同時降低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在腰圍方面也發現了類似的關聯:較大的腰圍對非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有保護作用。這可能因為脂肪為高齡老人提供了保護性能量儲備。

        呂躍斌告訴《中國科學報》,按照我國現行基于BMI的標準,80歲以上高齡老人中20%為超重,一半左右是低體重,“很多低體重其實就是營養不良”。

        文章分析指出,“倒J形”關聯的原因,可能是脂肪容量過低會增加非心血管死亡風險,保持適宜的肌肉容量能夠降低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因此,顯而易見,不同BMI的高齡老人應有個體化的體重管理策略。文章建議,醫務人員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更加重視老年人營養支持,預防體重不足,并保持高齡老人適當的體重和體成分。

        對現行公共衛生指南提出挑戰

        該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對于低體重者,體重增加會降低死亡風險;對于超重和肥胖者,體重增加會大大升高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對于正常體重者,保持體重穩定時死亡風險最低。

        《自然—衰老》同期配發的評論文章認為,這一結論對在高齡老人中應用現行基于BMI判定超重和肥胖標準的公共衛生指南提出了挑戰。

        2020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高齡老人數量已達3580萬人。這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其健康的龐大群體,其規模超過多數國家的總人口數。各國制定的體重管理指南主要基于一般成年人群證據,可能不適用于高齡老人。

        這一問題已越來越得到業內同行關注。據呂躍斌透露,中國營養學會于2021年專門就“中國高齡老年人適宜體重與體重管理指南”進行正式立項,該指南有望年內發布。

        談及對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議,施小明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老年人首先應當注重膳食多樣化,盡可能吃多種食物,別湊合;其次注意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肉類(瘦)、蛋類、豆類、魚類和海產品等;此外,多參與休閑活動,積極融入社會,有益于老人保持身心健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