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避免新冠疫情中的“臺風眼”效應

        光明網 2022-04-29 19:41:59

        疫情中,親歷者和通過媒體了解疫情發展的旁觀者,誰的心理壓力更大?如果你選擇親歷者,那你可能想錯了。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一項關于疫情心理調查的顯示:疫情防治工作的直接參與者有更理性的態度,旁觀者成了悲觀情緒的重災區。

        這一結果對應了心理學上的“臺風眼”效應。該命名源于氣象學,心理學上的“臺風眼”效應是指在時間上,距離高風險時段越近,心理越平靜;在空間上,距離高風險地點越近,心理越平靜。就像臺風一樣,在最中心的臺風眼里往往風平浪靜,而外圍的地區反而會承受更大的傷害。比如,汶川地震中,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災民因為身在第一線,能了解到準確的一手信息,對災后重建很樂觀,而外圍的人,在各種揣測、猜想中,可能心理問題更大。

        “臺風眼”效應不僅會帶來恐慌,還會給旁觀者帶來其他負面情緒。比如,在舒服地躺在家里看電視時,看到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會產生一種“憑什么我就可以安然無恙地享受舒適的生活?”的內疚感。這種感覺叫做“虛擬內疚”,通常的內疚是伴隨著伴隨實際的傷害行為或者違規行為出現的,但虛擬內疚發生時,我們并沒有做錯任何的事。

        “虛擬內疚”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我們可以把虛擬內疚理解成 設身處地和將心比心。它可以帶來一些好的結果,但嚴重時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問題。過度內疚時,你可以進行“責任的重新評估”,你只不過是小角色,沒有責任去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更無需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任何理由。

        此外,疫情會還會帶來第三個影響“創傷后成長”。疫情中,一些人會夸大苦難,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再也沒辦法復原了,而還有一些人則會在挫折中復原,并且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這就是“創傷后成長”。疫情期間,在中科院心理所開展的調查里包含了這樣一個問題:“經歷疫情,人們可能會在哪些方面發生積極的改變?”,結果顯示,74%的人表示將更加注意鍛煉身體、57.7%的人會更加感受到人間真愛、53.8%的人決定以后要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還有47.6%的人重新了認識家庭的重要性。

        正確認識這些心理變化之外,在此也提醒大家,近期疫情反復,由于缺乏正確的認知、網上的謠言和錯綜復雜的信息導致不少人雖然不在“風暴”中心,卻經受著同樣嚴重的焦慮、恐慌、抑郁、憤怒,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傷害。但無論身處何處,都應該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對我們的心理危害,以官方政策及發布的信息為準,強化危機意識,不聽信謠言,積極防疫。

        作者:唐義誠,系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副秘書長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