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13日電(王牧雨)“很多人都說重癥監護室(ICU)的大門或許是人生最后的一道鬼門關,在這里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輸液打針,還要對病人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審慎觀察。有時捕捉到發生在一瞬間的細微變化,往往能挽救一條生命。”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吳雨晨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進入蘭大一院門診大樓,到處都是行色匆匆的醫護人員、就診的病人和陪同的家屬。在重癥醫學科病區,一道沉重緊閉的大門外散布著神色凝重沉默的患者家屬。這里通常收治的是急危重癥患者。
今年是吳雨晨在重癥醫學科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在醫生家庭長大的她,最初的理想也是成為一名醫生。高考后她被心儀的天津醫科大學錄取,但專業不是她向往的臨床醫師學院,而是被調劑到了護理學院。她選擇接受這個轉變說:“無論醫生護士,面對的都是病人,使命都是治病救人。”
畢業后到蘭大一院重癥醫學科,吳雨晨即刻投入緊張的重癥護理工作。十年的工作使她對于護士這份職業從習慣漸漸變得熱愛。擦臉、洗頭、吸痰、全身清潔……當患者平安走出ICU病房的那一刻,也是她成就感最大的時刻。
如今已經34歲的吳雨晨在2020年成功拿到蘭州大學護理學院碩士學位,今年繼續考博。在醫院每天繁重工作之外,她堅持不斷學習。吳雨晨說,重癥科室護士要掌握的知識一定是越全面越好,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更多更好的方法技能,來解決目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對于護士的職業地位,人們或許都認為低于醫生。當我從事這份職業這些年,看到護理的患者恢復健康,患者的肯定對我來說是源源不斷的動力。”吳雨晨說。
對于患者來說,醫生的建議往往比護士說得更值得信任。在這種偏見下,吳雨晨也感受過很多不被理解的委屈。沉重的大門外焦急等候的患者家屬,看不到大門內的情況,見到護士抓住就詢問,得不到答復流露出不滿。“生死攸關,人之常情,換位思考,可以理解。我們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搶救每一位病患上。”吳雨晨說。
說到愿望,吳雨晨坦言,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護士隊伍,緩解病房專業護理人手緊缺的壓力,也能讓護士有更多時間,和病人、患者家屬充分溝通,改善醫患關系。“護理工作也會給年輕人不一樣的天空。”吳雨晨說。(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