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至傍晚,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上,燈火慢慢亮了起來。遠望5號船船長張紅旺從船上下來,快速走近船頭,再次查看船舶吃水線——隨著油、水和其他物資補給上船,船逐漸被壓實,吃水刻度比前幾日高了數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11日,是第18個中國航海日。今年,這個節日對遠望5號船的船員來說意義非凡——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海上測控任務在即,全體船員正緊鑼密鼓地為13日的出航做著最后的準備。
首次以遠望5號船船長的身份駕船出航,張紅旺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萬無一失”是他許下的鄭重承諾。
張紅旺快步回到駕駛室內,打開船舶導航屏幕中的電子海圖,反復放大縮小,細細研究著設計航線。
從起航點到預定測控海域,直線距離在電子海圖上不過一臂長,但張紅旺足足看了10幾分鐘,然后又拿來紙質版海圖比對研究,“上周的航海改正通告,都在電子海圖上更新了吧?”他問道。
“是,第一時間更新完畢。”航海值班員向他匯報道。在遠望5號船上,任何一個崗位都必須萬無一失!
“嘀嗒……”此時,短波機房內,高級技師江紅軍進行了最后一次調試和與岸上的聯絡。
萬里海天一線牽,海陸通信至關重要。
大洋孤舟,遠望號船并非隨性航行,去哪里、干什么,必須時刻聽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黨委的指令安排。
在第一代測量船上,短波機房也曾擔當重任,十幾個崗位人員24小時熱火朝天輪流值班,年輕的江紅軍就是其中的一員。
隨著衛星通信的發展,遠望5號船配備了多種先進的通信技術手段,短波機房就是隨時接收指令的重要機構之一。
雖然,無線短波通信漸漸位居二線,成為了備份通信手段,但江紅軍堅守崗位28年,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備份”。畢竟,這是最后一道防線。
2009年,某次任務前夕,入夜的海面寂靜無聲,衛星通信關機,短波通信承擔起夜間通信職責。約定的試線時間還沒到,“嘀嗒”聲就響起來。
江紅軍從摩爾斯電碼中清楚地分辨出母崗對遠望5號船的呼叫,“突然響起,一定有事”。
江紅軍立即調大增益,對上暗語后,筆尖“沙沙沙”地劃過紙面,留下一串黑色的墨跡。
很快,譯文出來了:應急測控,衛通開機……任務如期進行并圓滿成功。
這次時值航海日,緊張準備之余張紅旺又是思緒萬千。
40多年前,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人將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積70%的遼闊海洋,遠望號由此誕生。
40多年來,一代代遠望船長們駕駛著七艘遠望號船,一次次駛向深藍,航跡遍布幾大洋,累計360余萬海里的航程,可繞地球160余圈。遠望5號船至今仍然保持著單航次出航156天的航行記錄。
作為最新一任遠望號船長,張紅旺以航海人的獨特視角,見證著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每次遠望出航,天上就會多上幾顆中國星,出航,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張 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