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韓良
一入伏就迎來了一年中天氣最悶熱的時段。在夏季最炎熱的時間里,人們常常會感覺身體乏力倦怠,稍微一活動就出汗,不愿活動,屁股特別沉,就想躺著坐著;頭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情緒急躁;不欲飲食,喜食冷飲,口干咽痛;下焦濕熱瘙癢,小便短赤,排便黏膩不爽等等問題。這些都是三伏天里暑熱侵襲人體耗傷陰液所導致的一系列表現。
“夏至三庚便數伏”,三伏天包括頭伏、中伏和末伏。“伏”一方面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濕。夏至以后地表積累的陽氣越來越盛,氣溫逐漸升高,到入伏時暑氣越來越重。同時,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騰蘊結,地表空氣濕度大,氤氳熏蒸,濕氣漸增。中醫理論所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濕”邪氣在這段時間相互夾雜,達到了鼎盛。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祖先們算好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提醒人們要因時調整作息,避開暑濕邪氣,調養生息。歷代醫家非常重視節氣養生,三伏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這段時間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從醫學角度分析,人體要趁這個時段“伏避暑濕”,“固護陰液”,“趁陽驅寒”和“盛夏防寒”。
首先要“伏避暑濕”。我們都知道避暑就是該潛伏起來躲避暑濕邪氣,暑與濕又是兩個常伴隨出現,而又各自不同的邪氣。暑邪與心經相對應,具有炎熱升散,易攜濕邪的特點,暑氣太過容易誘發心悸胸悶心慌心律不齊高血壓等心臟血管疾患。濕邪則重濁,粘滯,趨于下焦。古人云“長夏多生濕病”,是因為濕易困脾,長夏季節又與五臟之脾相應。所以夏天特別容易得脾經相關疾病。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提取精氣,還主升舉推動精氣疏布四肢。其生理特點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惡濕。脾若被濕邪所困就會氣機粘滯,血行不暢,氣血不能疏布四肢,則見四肢疲倦,乏力倦怠,不思飲食,小腹脹滿,二便粘膩。具體怎么做才能伏避暑濕呢?中醫專家告訴您主要注意作息和飲食兩個方面。作息規律建議中午陽光最盛的時候盡量減少活動,勞作運動盡可能避開11-1點午時時段。不提倡中午下午炎熱時段進行爬山跑步、戶外劇烈運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或早晚慢跑騎車等體育活動。最好能找機會午睡,哪怕只是短時間的午睡也能讓人體自身陽氣內斂,防止內外呼應,暑邪侵襲人體。飲食要盡量清淡,少飲酒、少油膩。酒精、肥肉,甜膩的食物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過程中特別容易耗傷脾氣。脾正氣不足,就更易被濕邪侵襲,造成脾經受困。伏天切忌過度飲酒和吃過多甜膩食品。
“固護陰液”即養陰同樣重要,天熱汗多,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陽氣熾盛,易灼陰液,人體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所以伏天一定要注重養陰。注意多飲水,多食用一些清潤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紅柿、黃瓜、冬瓜、苦瓜、西瓜。其中西瓜靠近青色瓜皮的赤白交界處最為水潤,古人稱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陰的佳品。夏天吃西瓜的時候可以多啃啃西瓜皮,或者熬綠豆湯時候放一些洗凈切條的西瓜皮,非常清潤。其他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物也可以適當食用,比如:赤小豆,綠豆,薏米,山楂等,用來熬粥煮湯晾到常溫飲用,清熱解渴,利水滲濕。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瘡這些癥狀,可以教給大家一個祛濕保健茶來解決:金銀花,桔梗,茯苓,陳皮各6g代茶飲,理氣清熱,滋陰解暑,健脾除濕。還要注意不要熬夜,舒緩情緒,盡量不生氣,火氣不要大,心態放平和。避免肝火內動或熬夜不眠而傷陰。
“趁陽驅寒”是指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趁人體腠理大開,用藥來助陽化氣,驅趕體內存留的寒邪。許多老人小孩寒邪留滯肺經容易冬天哮喘感冒咳嗽;若寒邪留滯關節,則導致關節拘攣疼痛,怕風怕冷;寒邪留滯腎經,女性易子宮寒凝,痛經不孕、例假失常,男子易陽氣不升,腰膝萎軟,小便淋漓。古人常講冬病夏治,選擇合適的時候采納陽氣,如:膝關節小腿手腳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點左右,太陽上升的過程中曬曬頸椎大椎穴,手足三里,手臂小腿和膝蓋。按揉足三里,中脘,拍打腰帶附近的帶脈,起到按摩點穴疏經通絡的作用。也可以就近咨詢醫生,選擇合適的穴位貼敷治療。選擇一些溫陽散寒的藥物,選取相應寒邪所在經絡穴位貼敷,趁肌膚疏松,穴道開放“開門逐寇”,治療老寒腿,哮喘,宮寒痛經等病。
最后,專家特意要提醒各位朋友的一點是“盛夏防寒”。冬季天寒地凍防寒都懂,春捂秋凍也理解,夏季還需要防寒嗎?答案是需要的。夏季炎熱,人們特別容易貪涼,愛吃冰鎮食物或吹空調洗冷水澡。這些痛快的操作特別容易不知不覺中著涼。若大汗之后立即沖冷水澡,直吹空調,就會讓賊風邪氣趁穴位“門戶大開”的時候,潛入四肢經絡引發頸椎病,骨關節炎,風濕等疾病。還要防范寒邪直接攻陷內城臟腑:夏季臨床常見因吃太多冰激凌,飲涼啤酒飲料后引發的消化不良,胃腸痙攣,腹痛腹瀉等疾病。這是因為此時脾胃負擔本身較重,若過食冷飲冰棍,寒涼冰冷的食物特別容易攜帶寒邪直接攻入脾胃,直中臟腑,傷及脾陽。引發脾胃疾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