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7月19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第八場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萍紕撔赂母锇l展的有關成效。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十年來,高校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躍上新臺階。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他介紹:一是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十年來,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主動布局建設了25個前沿科學中心、14個集成攻關大平臺、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布局建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超過1500個。此外,高校牽頭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撐有效的科研平臺體系。
二是科技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十年來,高校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群體穩步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了數百萬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三是創新資源加速匯聚。十年來,高校R&D撥入經費從768.7億元增長到1592億元,十年累計撥入經費總額上萬億元。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經費從2012年的391.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47.5億元,增長超過116%。高??萍蓟顒又械腞&D人員全時當量從20.9萬人年增長到33.4萬人年,增幅近60%。創新資源的匯聚為高校原始創新能力躍升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國際科技合作更加廣泛。十年來,高校共派出近40萬人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人員174萬人次,更多高校走出國門,深度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大洋鉆探等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牽頭組織了國家首批科技大科學計劃之一“深時數字地球”,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廣泛開展深層次國際合作,建設了70多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橋梁。
五是成果轉化能力明顯提升。十年來,高??萍汲晒┙o力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2000多項增長到15000多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實現了質、效、能的同步提升。(記者 張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