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興安7月27日消息(記者 田鳳元)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一對姐妹用南方鳥兒開啟北方小鎮發展的新方向,通過不懈努力帶動小鎮村民致富。
栩栩如生的孔雀標本(央廣網發 李慧芳 攝)
【資料圖】
故事的主人公叫周海燕,是土生土長的義勒力特人。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周海燕畢業之后選擇留在城里,但她始終心系家鄉。一想到小的時候家里鄰居因生活困難交不上2元錢的電費,周海燕就倍感痛心,再加上看到別的鄉村建設的越來越好,回鄉創業的決心就更加堅定。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周海燕萌生了在家鄉養殖孔雀的想法。
印象中的孔雀生于東南,長于東南。在北方養殖孔雀的人少之又少,更何況是在冬季漫長的東北地區。所以當周海燕提出要在家鄉養殖孔雀的想法時幾乎沒有得到認可。但她的妹妹周海南不僅無條件支持,而且愿意跟著她一起開創一番事業。就這樣,姐妹二人開始了艱難的“孔雀東北飛”之路。
周海燕指導村民制作羽毛工藝品(央廣網發 畢力格 攝)
“最一開始我和妹妹兩個人是偷偷跑去云南考察的。”周海燕如是說。“考察完了之后我們倆先買了十只孔雀,租了一輛車,日夜兼程兩天兩夜回到了義勒力特。”回到家鄉之后周海燕便開始精心照料這些“遠方來客”,怕它們住的不習慣還建了新的雀舍。但好景不長,隨著天氣轉涼,孔雀們無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這十只來之不易的孔雀在它們到來義勒力特的第一個冬天便無一幸存。而辛辛苦苦建立的雀舍也因地處返漿地段倒塌了。雙重打擊之下,本來就不看好周海燕做這件事的家人們,對她的反對態度更加堅定。
周海燕抱著不服輸的心勁和不放棄的韌勁,毅然選擇總結經驗重新開始。盡管在這之后又面臨重重困難,但周海燕和妹妹都挺過來了。她們建起全新的雀舍,考察研究孔雀的飼料,培育孵化新的品種……孔雀養殖事業歷經三年終于迎來了春天。
各類孔雀羽毛工藝品吸引游客拍照(央廣網發 李慧芳 攝)
2011年12月,姐妹倆成立起烏蘭浩特市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當地居民打造孔雀馴養繁殖、孔雀標本制作與銷售、孔雀羽毛工藝品制作與銷售等特色業務,為小鎮吸引來不少游客,也為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提高了收入。
2016年,周海燕姐妹開始為村民免費進行孔雀養殖技術培訓。談到這一點,周海燕激動地說:“我們培訓的目標就是村里的貧困戶,還有殘障人士,因為他們確實需要幫助。我養殖孔雀也沒光想著自己,大家生活都好了我們小鎮才會越來越好!”
周海燕的妹妹教小朋友制作孔雀工藝品(央廣網發 畢力格 攝)
事實證明她也確實做到了。2018年,周海燕姐妹免費為農戶發放孔雀種苗共6萬元、發放養殖藥品飼料5000元,并免費為農戶修建養殖舍,幫助農戶創收利潤達8萬元。2019年,免費發放孔雀雛及種孔雀價值10000元、鵝雛價值1000元,通過羽毛工藝品制作為農戶創收18000元。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各種優惠政策的幫扶,才能助力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談到如今的成就,周海燕動情地說。“電力公司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冬天,雀舍的供暖主要來源就是電,他們也給了我們很大力度的優惠政策,并且經常來檢查電路,保證我們整個基地的正常用電。”
孔雀羽毛制作的精美工藝品(央廣網發 李慧芳 攝)
從最開始的不被看好,到如今各方的全力支持,周海燕姐妹用不懈的奮斗證明了“孔雀東北飛”的可能性。談到未來的發展,周海燕表示,要繼續努力,把義勒力特鎮打造成孔雀之鄉,讓小鎮里的家家戶戶都能因此致富,續寫“孔雀東北飛”的傳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