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認為,在馬達加斯加使用休耕土地作為農林復合模式進行香莢蘭(vanilla,又稱香草)生產,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并且為保護區之外的保育開辟了道路。
該論文介紹,在過去60年間,馬達加斯加因農業損失了44%的老齡林。該國是全球最大的香莢蘭生產國,盡管該物種并非原生于馬達加斯加,而且必須手工授粉。香莢蘭生長在樹皮上,香莢蘭農人需要種植樹木或使用現成的樹木來進行生產。
為了探索香莢蘭種植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論文通訊作者、德國哥廷根大學安妮瑪麗·伍爾茲(Annemarie Wurz)和科研同行合作,他們調查了馬達加斯加的樹木、草本植物、鳥、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蝴蝶和蟻類,以及香莢蘭的農林復合模式(搭建于森林中或休耕土地上)的生產,還訪談了本地的香莢蘭農民。他們發現,在森林中建立的香莢蘭農林復合系統,總體上物種比老齡林少23%,特有物種少47%。但他們發現,如果將休耕土地用于香莢蘭種植,比起沒有建立農林混合模式的休耕地,前者的物種數量要多12%,特有種數量多38%。
論文作者認為,他們的發現凸顯了農林混合模式生產香莢蘭能夠在退化和休耕土地上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潛力。他們總結說,在休耕土地上建立農林混合模式,可以保障農民生計的同時保護馬達加斯加的生態多樣性,緩和自然林被改造為農林混合系統的壓力。(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