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播報】歷時43年,我國自主知識產權“華西牛”終育成

        光明網 2022-08-10 15:47:27


        【資料圖】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8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正式發布優質肉牛新品種“華西牛”。該品種的育成,打破了當前我國肉牛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國肉牛種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標志著我國主導品種自主供種難、只能依賴國外的時代一去不返。

        華西牛種公牛、種母牛圖

        我國是牛肉生產和消費大國,然而,本土品種產肉性能偏低,使得肉牛產業的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表示,近年來我國肉牛生產總體保持增長態勢,生產水平逐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牛肉產量還不能完全滿足消費快速增長需要。原因主要是我國肉牛業起步晚,品種生產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養殖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等方面也有待提升。

        最終育成的新品種“華西牛”生長速度快,凈肉率高達53.95%,成年公牛體重達900公斤,成年母牛體重達550公斤以上,主要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它繁殖性能好,適應面廣,既適應我國的牧區、農區以及北方農牧交錯帶,也適應南方草山草坡地區。

        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牛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首席李俊雅介紹,“華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經過43年的雜交改良和持續選育,形成了當前體型外貌一致、生產性能突出、遺傳性能穩定的專門化肉用牛新品種——“華西牛”。其培育過程經歷了雜交探索階段(1978-1993年)、種質創新階段(1994-2003年)和選育提高(2004年-至今)三個階段。

        華西牛新品種血緣組成  

        李俊雅介紹,研究團隊選定內蒙古烏拉蓋地區作為肉牛新品種培育基地,利用當地改良后的“烏拉蓋肉牛”基礎群體開展肉用性能選育提高工作。在育種過程中,緊跟世界肉牛育種技術前沿,構建了我國第一個肉牛基因組選擇參考群,建立了770K的高密度基因型數據庫,并依托該參考群體和數據庫研發了我國首個肉牛全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總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堅持“聯合育種,統一協調,全國一盤棋”的育種思路,育種群體生產性能大幅度提高,優秀種牛推廣數量不斷擴大。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表示,“華西牛”是大家畜育種的一個重大代表性成果。在種群性能上,具有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的優勢;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了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的突破;在組織機制上,成立了育種聯合會并以實體形式運行,有機整合了育種企業、科研機構等優勢單位力量。

        據了解,截至2020年,“華西牛”烏拉蓋核心群達到26群,總數達3602頭。到2022年,全國“華西牛”核心場戶達41家,聯合育種企業總數達60余家。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通遼、赤峰,以及河南、湖北、吉林、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區)。目前,“華西牛”已開始第5世代的選育工作。

        “按照當前遺傳進展推算,華西牛再經過5—10年選育提升,其生長速度、產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標將媲美美國、澳洲等發達國家優秀肉用西門塔爾牛群體。華西牛優秀個體凍精可以對外出口,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李俊雅說。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