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陳剛:高能物理發展速度折射中國科技巨變

        科技日報 2022-08-12 15:29:52

        “過去十年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快速發展的時期。”說起中國科技發生的變化,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陳剛自信滿滿,“隨著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一大批新的與高能物理相關的大科學裝置在此期間立項開工和建成運行,形成國內高能物理實驗裝置群,涉及廣泛的研究方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為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

        陳剛粗略算了一筆賬,十年間,已建或在建的高能物理領域大科學裝置建設經費超過200億元。其中,用于基礎研究的有2011年底建成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2015年開工將于2023年建成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2017年發射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等。平臺型裝置,則有大家熟知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以及2019年開工將于2025年建成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

        十年來,這些大科學裝置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科學成果。

        當科技日報記者問及這些年他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時,長期從事科學數據和科學計算工作的陳剛笑了,稱自己做的是“幕后工作”,“出科研成果不是我的目標,我主要是幫助科學家出成果,用科學數據為科研提供支撐,上邊提到的科研成果多少有我們的貢獻”。

        說到高能物理領域的發展,有一件事讓陳剛感觸頗深。2008年,中法兩國成立了中法粒子物理虛擬聯合實驗室(FCPPL),由雙方各10個左右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組成。作為創始人之一,陳剛從2011年起擔任FCPPL中方主任。

        該聯合實驗室每年會有20多個合作項目。剛開始時,以中方為基地的項目只有兩三個,以法方為基地的項目占絕大多數。十年后,以中方為基地的合作項目占了近一半。法國的科學家開始積極參與到中方的中微子、宇宙線、空間科學、對撞機等大型項目中。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速度和科學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陳剛說,中法高能物理合作得到中法政府高度認可,并于2019年被寫入《中法第十四屆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紀要》作為優先支持方向。

        為推動高能物理領域的資源共享,2019年,科技部、財政部認定了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給予其穩定支持,推動高能物理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這種模式在國際上并不多見,足以顯示國家對高能物理科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視。

        目前,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的數據資源超過20PB(拍字節),每年共享數據量達300PB。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建立了國際LHC網格中心(全世界有100多家),服務于LHC的物理研究。同時,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還全面支持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數據分析和計算,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平臺裝置提供全面的數據服務。

        “十年來,國家不僅在基礎條件和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還在裝置運行機制方面給予了更大的資源和政策支持,確保在裝置運行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陳剛坦言,在經費使用和管理方面,國家的政策環境也越來越寬松,科研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確實讓科學家感覺到松綁減負。

        談及未來,陳剛說自己還在協助推動我國發起如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之類的大科學計劃。盡管爭論很多,但他認為,中國想要未來幾十年在科技領域勇立潮頭,就必須要勇闖無人區。

        “國家應該在基礎研究、大科學計劃方面邁出更大更堅決的步伐,要多聽科學家的意見,扶持那些有國際水平和競爭力的領域先行探索,帶動更多科學領域向真正的世界一流發展。”陳剛表示。

        劉 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