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光明網訊(記者 張佳興)“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8月23日,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在介紹生態環保科技前沿布局時表示,加強生態環境基礎應用研究,有助于深化對污染成因機理和演變規律的認識,能夠促進提升污染防治攻堅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
鄒首民介紹,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一些新問題逐漸凸現,迫切需要在基礎應用研究方面進行一批前瞻性布局。
一是圍繞建設宜居地球環境,探索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擾動下的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環境系統科學理論,揭示污染物形成、遷移、轉化的能量流動和元素循環過程,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基礎理論。
二是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開展新形勢下細顆粒物和臭氧復合污染的化學和傳輸機制,復雜條件下流域水環境、水生態退化成因及修復機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因與污染過程解析、分配擴散,危險廢物代謝轉化過程中的微結構調控機理和循環利用機制,近岸海域氮磷營養鹽在河口-近海的歸趨變化機制及關鍵生物過程等研究,為切實為提高環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學基礎。
三是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形成機理和演變機制;關鍵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對區域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及維持演化機理、典型外來物種入侵機制等,預測未來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區域生態產業布局、生態安全格局設計的技術途徑和調控機制。
四是圍繞環境健康風險防范,開展新污染物毒性測試、危害機理、計算毒理、暴露預測、環境歸趨、追蹤溯源、監測檢測以及對健康影響等研究;開展以計算毒理學為基礎的高通量虛擬篩選技術原理、體外高通量和高內涵靶向測試方法原理研究,支撐環境基準的科學制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