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終極能源嗎?
它會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人類該如何獲取它?
(資料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
將目光聚焦在激光核聚變
這一研究一旦真正實現
將為人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挑戰未知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在張杰的眼里
是樂趣
也是最大的動力
年幼時,張杰就在生活中
獲得了最初的科學啟蒙
為了補貼家用
不足10歲的他在父親的帶領下
制作保溫箱“孵小雞”
“長大以后我才意識到
其實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個物理實驗”
類似的科學實驗還有很多
比如養兔子、做鹽酸
以及煮餃子時為啥要多次添加涼水
在張杰眼里
這些稚嫩的童年生活
帶給他的其實是興趣的挖掘
和研究性思維的養成
1985年
張杰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在王天眷和張道中老師的指導下
攻讀博士學位
并選定“更短波長激光的產生
作為博士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激光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被認為是“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
也是這道光
讓張杰著迷、研究了30多年
1988年
張杰遠赴海外繼續深造
他和同事們通過長達8年的研究
先后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將飽和X射線輸出的最短波長從22納米推進到5.8納米
1999年
張杰回到祖國
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取得了
一系列重大突破
包括高效產生非熱電子
用激光調節電子束能量
實現高定向電子發射
以及創時空分辨世界紀錄的電子束成像等
為其他很多重要的科學探索提供了可能
2011年
張杰或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表彰他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
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快電子束
并將其應用于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
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
張杰說
物理學家有責任解決人類社會
面臨的最具有挑戰的問題
物理學家也要嘗試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議的奧秘
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
全球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
能夠在實驗室里實現太陽的聚變反應
以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張杰正是其中一員
他和團隊研究的快點火激光聚變物理過程的終極目標
就是探索如何在實驗中“再造小太陽”
模擬太陽中的核聚變反應
2021年11月
張杰院士接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
他說
大師的影響無處不在
同時應該不斷傳承下去
在他的愿景里
李政道研究所不僅要成為
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更需要成為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成為讓大眾親近科學
培養大眾科學精神的地方
科學家檔案:張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激光聚變物理與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中做出重要學術成就。2006年,48歲的張杰就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在任職上海交大校長的10年間,他與同事們一起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與科研團隊研制了超短脈沖高能電子衍射與成像裝置,實現了亞毫埃級的結構變化解析能力,并將超快電子衍射的時間分辨率提高到優于50飛秒,刷新了世界紀錄。2021年,張杰獲2021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出品人
楊 谷
總監制
宋樂永
總策劃
戰 釗 宋雅娟
編 導
宋雅娟
記者
顏維琦
制 作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聯合出品
中國科協科普部
光明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