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許祖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偉男(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
近日,中辦、國辦出臺《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制定了到2025年顯著提升科普服務創新發展作用,到2030實現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和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科普工作發展目標,科普工作對于國家科技事業的創新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明確。
激光顯示是在中科院理化所許祖彥團隊帶領下率先在國內做起來的。20多年前,研究剛開始時,有很多聲音認為這件事難度很大無法實現。但是,我們依然堅持了下來,隨著激光器、圖像等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國內第一個樣機做了出來,很多院士專家參觀,王大珩老先生也提出了很多建議,指導了激光顯示工作的開展,真正向著“圓中國人看中國電視的中國夢”的目標邁進。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折柳送別”節目中一束束美妙激光組成的“參天大樹”矗立在舞臺中央,“穿過”雪花火炬臺直射天空,令全球觀眾嘆為觀止,這正是激光顯示技術的創新應用,創始團隊歷時40年攻克了“真激光”顯示技術,被海外企業占領的高端顯示領域有了中國企業的身影。
然而,技術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一些質疑的聲音也隨即出現。這提醒我們,科普工作和科學研究同樣重要。我們通過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學術研討會和科技成果展對激光顯示技術做了很多科普宣傳工作,希望能通過科學的分析和闡述,促使激光技術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
在“大科普”的時代背景下,科普工作既要“走出去”,也要“多分享”,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努力開展科技創新研究,真正把高端科技的科學普及當成我們工作的新挑戰,既要在研究領域爭當戰略科學家,也要成為科普的排頭兵。
要深入了解所在研究領域發展現狀與問題,弄清楚自己領域“未來技術”的特色,凝練出發展方向與趨勢,做好成為戰略科學家的技術儲備。同時,要思考如何將研究成果更有趣和便捷地展示出來,比如,為什么激光可以做成電視,可以顯示出接近人眼極限的高畫質?又是如何從最開始有一間屋子大的激光顯示樣機,做到如今不到10公斤,可以輕松放在電視柜上的激光電視?當中有哪些技術,有哪些故事?思考新時代科普工作新方法,給受眾提供走近科學研究的機會,也了解科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難以觸及的,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