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農業的加速部署與深入實踐,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正在走進田間地頭,為傳統農業生產插上智能化翅膀。受訪業內人士表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既需要權衡由于數字化發展階段不同帶來的智慧農業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廣泛吸收服務業、制造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確定可行的發展路徑,從而加速推動農業生產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農業生產迸發更多可能
在河南省淅川縣鄒莊村的千畝智慧農田內,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的種糧大戶鄒會議向記者展示了智慧灌溉系統。“現在澆地可方便,我的手機上下載有軟件,想澆哪個灌區,打開手機軟件一喊,水就出來了。”鄒會議說。
(資料圖)
智慧灌溉只是智慧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受訪專家表示,智慧農業的本質是利用“數據+算法”加速農業的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進而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這為農業產業的綠色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個性化供應提供了可行的發展途徑。
——化肥農藥等傳統技術要素投入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帶動效應日趨遞減,粗放型投入的消極影響正在日益顯現,迫使農業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榮美表示,短時間內系統性、全方位的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并不容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農業為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行路徑。
——農業部門勞動力的老齡化與兼業化趨勢更加顯著。“小規模經營+老齡化+大范圍兼業”給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生產方式的變革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肖榮美認為,隨著智慧農業的加速部署與深入實踐,具有實時連接、數據分析、智能應用和反饋控制功能的智能化農業生產體系將逐漸成熟,并將越來越多的農業知識、種植技能轉化為智能操作程序,為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提供解決方案。
——數字技術帶來的生產性變革能夠在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幫助農業農村開辟“差異化”“服務化”轉型新機遇,通過提供城市部門、傳統工業難以提供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實現農業農村整體發展方面的突破。
多因素掣肘智慧農業
受訪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我國在智慧農業方面專利數量較多、增長速度較快,相關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馬九杰認為,從專利布局來看,一是在管理管控平臺方面專利數量較多,這部分專利存在同質化問題,一些平臺類專利的方案缺乏創新性、設計有待完善、長期使用率較低,最終并沒有轉化為農業生產效率或效益的提升;二是在信息采集領域,中國專利的數量與質量較美國而言還有差距;三是農業決策中作物、養殖牲畜的生長模型和預測相關專利缺乏。當前,智慧農業技術在推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顯,仍需加大相關技術短板研究以及實用數字技術研發、推廣和數字技術的組合利用。
數據顯示,“大國小農”仍是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我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技術新模式應用能力相對較差,且缺乏長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實力,制約了智慧農業推廣運用。
受訪農戶和基層干部表示,一套山區柑橘的自動灌溉系統的每畝投入超過1萬元,一個蔬菜大棚進行簡單數字管理改造的成本達到數萬元,投入成本高且帶來的增效有限,以至于小農戶的接受意愿不強。大田作物種植的數字化成本更高,且很難通過簡單的產品溢價回收投入成本。目前,智慧農業多應用于一些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展了小規模應用探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工程師李昭表示,小農戶對傳統生產方式存在依賴心理,導致“不想用”;數字化基礎薄弱,技術、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導致“不會用”;使用成本高、有一定技術門檻,導致“不敢用”。在地方財政投入、研發支撐投入方面,由于對智慧農業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各級政府部門對智慧農業的投入相對不足,智慧農業的“產學研”轉化機制也有待完善。
持續推進三大體系建設
未來,智慧農業的發展仍然離不開政府引導體系、研發創新體系和基層推廣體系的支持。
馬九杰表示,政府在智慧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是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公共平臺建設和治理的重要驅動力量,同時在農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會生產和積累大量的行政管理數據,這些數據的整合和利用將對提升農業政策效果、設計和實施恰當的智慧農業政策起到催化作用。
中科物棲(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張磊表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和高度融合,將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進入“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未來,需推動智慧農業系統性、專門性、特色性解決方案的有效供給,深化物聯網等通用性技術在農業生產、交易、流通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加快彌合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
張磊認為,實現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既需要注重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領與帶動作用,以“數據驅動”助力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農業組織、生產、流通、交易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保障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與基本國情農情的緊密結合,實現更為廣泛、深入的基層推廣。此外,還應加快構建覆蓋全民的數字技能培育體系,打造多方主體參與、共享共建的數字生態,保障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的“人”不掉隊。(記者李文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