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央廣網天津9月28日消息(記者張強)9月27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全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研究生入學儀式,宣告我國非遺學一級交叉學科的“山門”自此開啟,標志著我國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進入了專業和科學的軌道,也標志著非遺進入了科學發展的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
我國作為全世界非遺體量最大的文明古國,在非遺保護實踐和理論研究上一直處于國際前沿,但因非遺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建成,非遺專業只能“繞道”其他一級學科招生,在非遺急需大量專業人才進行科學保護的當下,這無疑制約了我國非遺保護事業乃至文化事業的發展。
馮驥才及其團隊是我國在非遺搶救保護、人才培養以及非遺學理論和學科構建等方面的先行者。憑借近20年來打下的堅實基礎,天津大學于2021年10月獲批設立全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授權點。首批碩士研究生的入學,對于我國非遺事業意義重大,因此備受各界矚目。
在入學儀式上,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一副“非遺傳承開科有運為國器,民間文化治學無疆待后人”的對聯表明理想和決心。院長馮驥才與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將錄取紀念證書及一套蘊含深意的入學禮物——嵌有明代木活字的水晶鎮紙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親手制作的藍印花布圍巾頒發給七名新生。
七名新生領取紀念證書(央廣網發 天津大學供圖)
馮驥才呼吁全國學界眾志成城,共同推動非遺學科建設的前進,“它必將為田野大地上的非遺保護確立科學的憑據,為非遺事業培養與輸送專業的人才。它還將作為具有東方特色的獨立的一門學科,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做出貢獻。我們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負的人。如果站在將來看,就會知道今天邁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馮驥才說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