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息!逐浪滄海,聽世界盡頭的“冰與雪之歌”

        科技日報 2022-10-20 09:27:18

        今年10月下旬,“雪龍”號和“雪龍2”號將再一次出發,開始我國第39次南極考察。

        對這兩艘科考破冰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船舶與飛機管理處副處長趙炎平代表已經很熟悉了。自2004年參加工作至今,他一直在和極地打交道。18年過去了,兩艘船伴隨和見證著一個“極地人”的成長。趙炎平也在15次南北極考察和逾40萬海里的航程中,親身體會了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到極地,普通人想到的,是浪漫和神秘,但趙炎平坦言,他第一個想到的詞是“風險”。每次航次開始前,趙炎平總會琢磨哪些地方可能出現問題,并提前做好預案。對極地了解得越多,趙炎平就越知道它有多危險,也越明白人類對它的認知還很有限。

        趙炎平表示:“船在穿越西風帶時,受氣旋影響,有時風浪大得出乎人的想象。”一個個巨浪像小山頭一樣壓過來,船長此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頂住風浪,不能讓船體側過來,否則容易側翻。船體晃動,船身來回傾斜,也正是人暈船最厲害的時候。趙炎平坦言:“這種時候根本站不穩,得抓著什么東西來固定住自己。”

        靠近極地,每天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船頭與浮冰撞擊的聲音。在浮冰區航行,需要特別小心。這些浮冰里可能摻雜著冰山,距離近時,光靠雷達很難區分兩者。駕駛員觀察要敏銳,決策也一定要及時。“‘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裝上了冰雷達,對探測冰山有很大幫助。”趙炎平說。

        十年來,極地科考的范圍在擴大,科考項目也越發多樣化。最顯著的變化,則當屬“雪龍2”號的誕生。曾經,我國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只有一艘“雪龍”號。它“半路出家”,由運輸補給船改造而成,隨著年歲漸長,無法完全滿足極地科考的新需求。

        32歲時,趙炎平成為“雪龍”號最年輕的船長;2016年,他轉入新建破冰船工程部工作,參與建造“雪龍2”號;35歲時,趙炎平被任命為“雪龍2”號首任船長。

        從2009年6月獲批立項,到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龍2”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趙炎平向科技日報記者說起“雪龍2”號:它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它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并有能力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它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能在極地冰區海洋開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生物多樣性調查等科學考察。

        “雪龍2”號采用了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設計,提升了駕駛和輪機人員決策的科學性。以前破冰速度如何控制,全憑駕駛員的經驗;有了智能船體后,如撞冰速度過快,力度超過設定閾值,系統就會報警。“這樣能有效避免破冰船超負荷運行。”趙炎平說。

        除了破冰船,極地科考的其他裝備也變多了。2015年,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投入使用,極地考察開啟了航空時代。

        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趙炎平表示:“極地考察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力和影響力。我們要繼續攻克極地重大裝備關鍵核心技術,比如重型破冰船的研制。”目前,只有極少數國家擁有重型破冰船,我國也已啟動重型破冰船的前期研究。在極地考察裝備上,中國起步相對較晚,一些核心裝備仍要繼續提升國產化水平。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趙炎平能感到肩上的重擔。他希望,極地研究中心的青年人要不斷適應新的變化,提高極地科考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時,青年人還應該提升創新能力,有意識地將在極地工作中的豐富實踐經驗,融入到新的極地重大裝備研發中去。

        “不到40年的時間,我們的極地科考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趙炎平感嘆,“推動我國極地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極地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張蓋倫)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