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頭條!霜降=降霜?如何度過秋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

        光明網 2022-10-24 15:34:28

        “風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這是元稹《詠廿四氣詩》的其中一首,用來描繪霜降時節(jié)天空高曠和萬物蕭瑟的狀態(tài)。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10月23日,我們迎來了24節(jié)氣中的第18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霜降。進入霜降節(jié)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霜”表示的是天冷、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jié)。

        從二十四節(jié)氣氣候特征來看,霜降節(jié)氣是寒氣強于金氣的開始,金氣是指秋季的涼氣,寒氣是指冬季的水氣,秋分就是金氣增長的頂點,之后隨著金氣的減弱,冬之寒氣就逐漸增強。

        霜降之前,金氣強于寒氣,霜降之后,寒氣強于金氣,天氣由涼轉寒。金氣與寒氣此消彼長的關系一直持續(xù)到立冬之時才結束。

        霜降期間,白天較熱,但夜晚氣溫卻很低,逐漸低于零下。此時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天地閉塞則降雨減少,最大的特點就是寒和燥。

        以北京為例,從寒露到霜降到立冬,氣溫從16度左右降至7度上下,濕度從62%左右下降到53%左右,降水也明顯減少。

        從霜降到立冬,一共三候(一候為5天),古人分別稱為: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意思是說,第一候的時候財狼之類的動物開始捕獵,準備過冬的食物。二候草木枯黃,樹葉飄零。三候蟄蟲入洞,準備冬眠了。這一切都是寒氣增強,逐漸入冬的表現。

        霜降節(jié)氣以后早晚溫差比較大,水汽明顯減少。寒和燥成了這個節(jié)氣最主要的特點,因此人們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外御寒、內清熱”,補充水分,防寒降燥。同時晚秋時節(jié),天氣漸冷,草木枯黃,萬物蕭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還要注意調節(jié)自身情緒。

        霜降節(jié)氣的風俗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初霜”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菊花霜”,因為霜降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

        而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yǎng)價值高。因此在霜降時有些地區(qū)有吃柿子的習俗,有句老話說“霜降到,吃柿子”。

        而登高遠眺是因為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等樹木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正所謂“霜葉紅于二月花”,不過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運動安全。

        從進補的角度來看,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尤其應健脾養(yǎng)胃,很多地方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作者:沈越婷 北京市懷柔區(qū)氣象局工程師 北京氣象學會監(jiān)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